薛志强是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农牧研究所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
一、病魔突至,在苦难中坚守的孝心
2003年,当薛志强的母亲被确诊为帕金森综合征时,他们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顿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那时他的儿子才两岁,妻子为了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工作,父亲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温饱。母亲的病,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
帕金森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医药费对他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起早贪黑地劳作,农闲时就到镇上打零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妻子一边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边细心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村里有人劝他们:“这病治不好,别把家底都搭进去了。”但看着母亲日渐颤抖的双手和期盼的眼神,他们全家毅然决定:再难也要治!父亲常说:“只要人在,家就在。”
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全家用爱与责任支撑起了这个家。如今回想起来,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全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情谊,却是最珍贵的财富。这份在苦难中坚守的孝心,也成为了他们代代相传的家风。
二、八千昼夜守护,诠释"孝"的深刻内涵
帕金森患者的护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体力。还记得母亲2003年刚患病时,刚工作没几年的薛志强面对母亲逐渐加重的震颤、僵直和行动障碍,干着急却不知道如何是好,去医院治疗是寸步不敢离,当得知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后也只能将孝心化为行动指南,鼓励母亲不要放弃,帮助她始终保有尊严和希望。
为防止母亲常年躺在床上肌肉萎缩,薛志强每天坚持鼓励协助母亲锻炼;为缓解吞咽困难,精心制作三餐,变着花样调配口味,如今也是练的一手好厨艺。 当母亲因病情反复陷入抑郁时,每天工作即使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谈谈心,定期组织家庭聚会,让孙辈们为老人表演节目。母亲常说:“虽然手抖,但心里甜。”
三、疫情下的孝心传承,三代同堂的温情守护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母亲的身体状况已进入帕金森病中晚期。封控期间,就医取药变得异常困难,母亲的肢体僵硬和行动不便更加严重。每天清晨,薛志强都要花半小时帮母亲做关节按摩,才能缓解晨僵;喂饭时,要耐心等待母亲缓慢的吞咽,一顿饭常常要吃上一个多小时。最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医院暂停常规门诊,母亲的复诊和药物调整都被迫推迟,只能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与医生保持联系。
当时,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因疫情改为居家上网课。这个从小看着他们照顾奶奶长大的年轻人,主动承担起了许多照料工作。儿子认真记录奶奶的服药时间,设置手机提醒;学着薛志强的手法,每天给奶奶做康复按摩;还发挥年轻人的特长,教奶奶使用智能手机,让奶奶能通过视频与亲友聊天解闷。同样小女儿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用她天真烂漫的笑容驱散着病痛带来的阴霾。每天放学回家,她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床前,绘声绘色地讲述学校里的趣事,模仿同学们滑稽的表情,常常逗得奶奶开怀大笑。她会给爷爷表演新学的舞蹈,虽然动作稚嫩,却总能赢得阵阵掌声。这份纯真的快乐,成为了维系家庭情感的特殊纽带。在小女儿的感染下,家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让照顾病人的艰辛也变得温暖起来。小女儿也用她独特的方式证明:爱与欢乐,就是最好的良药 。
疫情这场大考,让他们这个普通家庭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新的传承。现在,每当看到儿子一边给奶奶剪指甲一边聊天的温馨场景,薛志强就深深体会到:孝老爱亲的家风,正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一代代延续下去的。这种传承,比任何财富都更珍贵。
面对母亲多年的帕金森病,全家人用爱与责任共同守护。薛志强辛勤劳作支撑家庭,妻子悉心照料生活起居,儿子在疫情中主动分担,小女儿用天真笑容带来欢乐。二十年来,从治病求医到日常护理,从物质支持到精神慰藉,他们始终不离不弃。这份坚守不仅让母亲安享晚年,更培育了孝顺长辈、患难与共的家风。如今,孩子们已将孝心化为行动,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继续闪光。这,就是最珍贵的家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