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绿意盎然中流淌着毕业的序曲。动物医学学院动医2001班毕业生谢彩霞,怀揣着沉甸甸的感恩,将一面书写着“助学扶困恩如山 立德树人爱无疆”的鲜红锦旗,庄重地呈递给学校。这十六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耀,无声诉说着一个关于绝境坚守、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父亲瘫痪、姐姐失联、家徒四壁……命运的重重阴霾曾笼罩这个年轻的生命。然而,在她的不屈韧性和学校的暖心托举下,她不仅完成了学业,更在风雨中淬炼出金子般的心灵,为这个夏天留下最动人的注脚。

微光行囊:携父求学的日夜
谢彩霞来自单亲家庭,父亲为抚养姐妹二人常年漂泊打工,积劳成疾,姐姐早年失联后家庭重担全部落在父亲肩上。2023年3月父亲突发脑梗死致右侧肢体瘫痪,虽经国家免费康复但仍需长期照料。谢彩霞不仅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面对因父亲生病而带来的经济压力,2024年8月,父亲病情反复且在家中无人照料,谢彩霞毅然将父亲从运城老家接到太谷,开始了她“边上学、边兼职、边照顾父亲”的艰辛生活。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她选择在学校附近兼职,也常常会遇到货品短缺、顾客不满等情况,这些经历的意外就成为了她的社会“练兵场”。“兼职的经历让我学会了随机应变,更懂得了有效沟通与保持耐心,”她总结道。
从此,她的生活轨迹在教室、兼职场所与父亲的病榻间精准切换。“大五学业压力相对较轻,除了冲刺论文,时间尚能安排。”谈及如何平衡学习、兼职与照顾父亲,她的回答平静而朴实。这份平静背后,是无数个与时间赛跑的日夜,是责任在肩的无声担当。这些在我们眼中沉重的压力磨砺了她处变不惊的生存智慧,也为她负重前行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应对的从容。
碎糖缀星轨:暗夜里的慰藉与星光
生活的苦涩并非总能独自咽下。谢彩霞坦言,甜品奶茶的片刻甜蜜,偶像音乐的短暂慰藉,是她灰暗时光中的小小光亮。但是,真正穿透至暗时刻的,是人间真情的星芒。
当她在宿舍阳台默默垂泪,连放声痛哭的力气都已耗尽时,室友那句质朴而滚烫的承诺:“要是真的很崩溃,给我们打电话,给我们一个救你的机会。”如同寒夜里的火种,瞬间点燃了她继续前行的微光。
同样温暖她心房的,是辅导员老师坚定的留言:“任何时候都可以给我打电话。”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让她深刻感知:自己并非孤岛,爱的缆绳始终在握。
也正是因为有着身边同学和老师们的关爱和支持,谢彩霞在生活的重压下仍然在努力拓展人生的广度:和室友一起学习游泳、坚持在深夜回家后进行十分钟的体育锻炼,她不只有“只求活着”的生活本能,而且在向着普通而充实的精神境界升华,于困顿中开出了坚韧之花。
“坚持吧,在道德线上挣扎时,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无论什么时候,生活都有多样的可能性。”虽然身处逆境,但谢彩霞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简短的话语,凝结着她与内心深渊无数次无声搏斗后的坚守。
锦旗如炬:照亮风雨的育人星火
谢彩霞的成长之路,是学校“三全育人”理念下精准帮扶体系结出的硕果。连续四年的助学金、及时雨般的临时困难补助,缓解了经济的千钧重压;学院协调的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稳住了基本生活的方舟;学工部老师寒冬中的慰问物资与暖心鼓励,融化了冰封的困境。尤为令人动容的是,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姜红军老师,于档案的字里行间敏锐捕捉到失联姐姐的蛛丝马迹,主动询问意愿,积极联络太谷区公安分局,历时三个月不懈努力,终在2025年6月助力离散的姐妹重聚。这不仅是亲情的失而复得,更是为这个艰难前行的家庭重新注入了希望的活水,成为帮扶体系中最温暖的一笔。
校党委副书记李卫祥曾动容地赞扬她在困境中展现的责任担当,“传承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并期许她将这份温暖与担当传递下去,让青春之光在奉献中更加璀璨。“学校传递的温暖,我会把它变成接力奉献的力量。”毕业典礼上谢彩霞含泪的感言,正是对其深切寄望的回应。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谢彩霞选择了加入西部计划,“希望工作时间规律些,能更好地帮助父亲康复。”这个选择背后,是对父亲最深沉的牵挂与最朴实的爱。对于更长远的未来,她坦言仍在探索,但风雨中锤炼出的那份清醒、坚韧与感恩之心,已然成为她奔赴远方的精神行囊。
谢彩霞送出的这面凝聚着无尽情谊的锦旗,不仅是对过往帮扶的深情回响,更是学校“立德树人”初心的生动见证。它如炬如星,映照着一位青年在逆境中的顽强生长,也辉映着一所大学在育人路上不遗余力的温度与力量。当谢彩霞的身影融入西部的辽阔天地,她所携带的,是穿透阴霾的人间暖光,是对未来“人间值得”的笃定信念。这份光,源于自身不灭的萤火,更源于母校点燃的星火,足以照亮更远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