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中条山腹地,闻喜县石门乡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山林间,新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倾洒而下,为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金色纱衣。谁能料到,这片看似平常的山区,正悄然孕育着一场林下经济的深刻变革。
长期以来,石门乡虽拥有16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5%,但耕地碎片化问题极为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传统种植模式收益微薄,菌菇产业也因产业链短,发展举步维艰。去年,石门乡成功引进“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生态种植技术”并试种成功,实现了我省人工林下生态种植天麻零的突破,石门乡也因此成为运用该技术种植天麻纬度最高的地区。
转机出现在2022年春天。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运城综合试验站站长王晓民团队在汤王山考察时,惊喜地发现了野生天麻的踪迹。经过与石门乡产业办主任王烨俊的深入调研,他们发现当地海拔在400米至3200米之间、森林郁闭度为50%-75%、年均湿度80%的阔叶林下腐殖土,简直是天麻共生菌“蜜环菌”生长的理想环境。发展林下天麻生态种植,成为破解当地“林多地少”发展困局的新希望。
2024年春天,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林下天麻生态种植基地在石门乡正式落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刘大会教授团队研发的“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种植技术”被引入此地。该技术用菌棒替代传统的木材菌床,既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缩短了种植周期、节省了木材,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同年11月,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对50亩试验基地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亩产新鲜天麻达1692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的市场价计算,亩产值超过6万元。后交村村民张来成难掩内心的激动,说道:“天麻种植周期短,管理轻松,还节省人工,不用施化肥,投资少、效益高,对我们这种地少人少的村子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致富法宝!”
闻喜县委书记郝虎生多次前往试种基地,深入了解天麻种植技术、市场前景等情况,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石门乡党委书记史巍鹏表示,将充分依托当地的林业优势,加强与科研团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推动天麻产业与菌菇养殖实现双季衔接,充分释放林地的经济潜力。
王晓民介绍:“今年春天,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运城站与当地政府进一步商讨,总结出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乡亲们的风险防范意识,确定通过适度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持续进步。”
在科技与创新的有力推动下,闻喜县石门乡的林下天麻产业从无到有,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这片山区探索出一条“以林养药、以药促林”的产业振兴新路径。
报道链接:https://nginx-sxrb.app.sxrbw.com/sxrb/site1/mweb/202504/13/c200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