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林淼教授在动物科学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基于粗饲料瘤胃发酵挖掘潜在可利用的厌氧细菌资源》的学术报告。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张元庆主持,学院9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林淼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奶牛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短链脂肪酸(SCFA)的功能研究、富集SCFA的厌氧菌群以及团队建设与平台支撑三个方面展开。在SCFA功能研究部分,林淼教授指出,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不仅为奶牛提供能量,还直接影响乳脂率、乳风味和肉品质,并具有抗菌、抗炎等免疫调节功能。团队通过日粮添加乙酸钠等试验,证实其对提高乳脂率、增强抗氧化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报告重点介绍了团队在富集SCFA的厌氧菌群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通过体外长期传代培养、添加外源电子供体(如乙醇、乳酸)等方式,团队成功筛选出多个关键功能菌属,包括毛螺菌属、瘤胃球菌、普雷沃氏菌属、脱硫弧菌属等,这些菌群在促进秸秆降解和SCFA(尤其是己酸)合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林淼教授强调,这些菌株具有开发为微生态制剂的潜力,为秸秆高效降解与绿色饲料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最后,张元庆表示,林淼教授的报告直击我国奶牛养殖业“饲料成本高、资源依赖强”的核心痛点,致力于将本地化、非粮型的粗饲料资源转化为高效营养源。其成功实践,一方面能显著降低养殖精料投入,实现“节本养殖”;另一方面通过调控瘤胃健康与代谢,从源头提升乳脂率与乳品质,实现“优质生鲜乳”的生产。这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优质”的现代奶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对于师生在奶牛营养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整场报告内容翔实、逻辑清晰,现场师生反响热烈。报告结束后,林淼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相关技术问题作了进一步解答。
林淼,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营养科学系主任、支部书记。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饲料配制与工艺”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机构”负责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草食动物健康生产科技创新联盟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