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维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左建儒研究员受邀参加我校庆祝建校115周年系列活动之院士论坛,分别作了题为《被子植物精子传递的分子机制》和《水稻氮营养遗传基础初探》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在龙城校区103会议室举行,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院)长孔照胜主持。
杨维才院士作报告
杨维才院士在开花植物雌雄配子体发生、生殖细胞分化、雌雄配子体互作与精子传递、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报告中,杨维才院士从被子植物的适应性结构起源进化开始,引出了花的出现和精子传递的新机制,详细介绍了调控花粉管导向的调控基因、雌雄配子细胞相互作用及植物生殖发育遗传调控机制。
左建儒研究员作报告
左建儒研究员近年来在作物氮营养和硝基化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次报告就ABC1及ARE1基因在氮代谢方面的功能做了深入的讲解,同时阐明了Ghd7及ARE1不同等位组合对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氮利用效率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考察东阳试验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报告会后,杨维才院士一行还考察了我校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种质资源中期库和东阳试验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在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种质资源中期库,杨维才院士在了解了山西杂粮种质资源储备后,指出山西杂粮科研工作者要立足珍贵的资源禀赋,务实践行“特”“优”战略,让藏在库里的杂粮资源,走出去,活下来,强起来,真正将其转化为种业市场中的强资源。在东阳试验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杨维才院士分别考察了农学院、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和园艺学院的大豆、杂豆、玉米、旱作技术、南瓜、西葫芦、白菜、辣椒课题组,以及大丰种业玉米基地,听取了各课题负责人对相关课题的研发目标、进展和已有成果的介绍。杨维才院士对我校在传统育种领域的坚守和成果积累表示充分肯定,并针对不同作物的育种方法和方向提出了宝贵建议。杨维才院士强调,种子是农业芯片,做强农业芯片是当前育种工作的大事,育种家们要继续发扬踏实肯干、创新务实的精神,紧抓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现代分子精准设计与传统育种融合,提升杂粮、蔬菜瓜果等作物的育种效率和水平,真正把我们民族种业搞上去。
杨维才,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兰州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兰州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荷兰Wageningen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2000年在新加坡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2002年在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所任高级科学家,植物生殖和棉花生物技术实验室主任;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04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任Molecular Plant、Plant Signaling and Behavior、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Plant Reproduction、Scientific Report等杂志编委,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和入选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16年度);获国际植物有性生殖研究协会杰出服务奖(200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奖章(2016)。
左建儒,中国科学院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4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7月获中科院遗传所硕士学位;1994年12月获美国迈阿密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通讯作者身份在Molecular Cell、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担任Journal of Genetics & Genomics主编,《植物学报》副主编,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Physiologia Plantarum等学术刊物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