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农业农村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作物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马有志研究员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冯佰利教授应农学院邀请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农学院副院长原向阳教授主持报告会,农学院骨干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会上,马有志研究员做了题为《转基因作物研发进展》的报告,他从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重大需求、国际转基因研究与趋势、我国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管理以及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创制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我国在转基因生物研究上面临的各项挑战,并提出了我国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应有的思路。
冯佰利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糜子生产与产业现状》的报告,他从糜子的起源、历史、栽培特性、品种改良、营养构成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糜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糜子生产与产业发展现状。此外,冯老师还汇报了其课题组关于糜子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抗逆抗病生理研究、营养品质研究以及再生体系建立的工作动态,号召广大青年学者加入到糜子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去。
报告结束后,马有志研究员和冯佰利教授分别与学院师生就报告内容以及个人科研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马有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农业农村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作物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作物学报常务编委,2011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目前,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抗逆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重大课题,主要从事作物抗旱关键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作物干旱应答的分子调控网络以及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系)培育的研究。近5年,在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获得授权专利24项。
冯佰利,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执行专家组成员,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农学会小杂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杂粮分会专家委员会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宗粮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长期糜子、荞麦等小杂粮栽培、育种、品种资源以及作物优质高产生态生理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以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参加选育了国(省)鉴定小杂粮品种36个,组织制定小杂粮技术标准(规范)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10余项。在Food Chemistry,Soil & Tillage Research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7部。(农学院 科研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