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校内通知 > 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高端论坛暨农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通知

报告时间: 2025年11月18日14:30—18:00

报告地点: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校区 书林堂

报告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报告人:李学军 教授

李学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流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兼任第五届国家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任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等职。主持选育出国审小麦新品种9个、省审小麦新品种10余个。在Molecular Plant, Plant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多个奖项。

报告二:小麦蛋白和淀粉品质的分子改良

报告人:刘冬成 教授

刘冬成,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学者二层次人才,省旱碱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从事小麦品质和耐盐碱生物学研究,建立快速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育成多个糯小麦新品系及12套含有不同Wx位点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开展高直链淀粉、糯小麦、黄胚乳、彩色小麦、强筋小麦等多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育种,形成一套品质育种新方法。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育成常规小麦和特用小麦新品种8个。在Nature、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报告三:燕麦穗粒败育生理机制及内源激素对强弱势粒调控关系

报告人:赵宝平 教授

赵宝平,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杂粮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农村部耕地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专家组成员;入选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内蒙古“英才兴蒙”四类高层次人才、内蒙古“草原英才”;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燕麦荞麦专业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内蒙古燕麦产业协会秘书长、内蒙古燕麦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秘书长。主要从事燕麦生理生态与栽培耕作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及学术会议共计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主编燕麦相关专著2部,副主编和参编著作各1部,主持发布技术规程4项,参与完成专利5项、参与认定新品种3个。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内蒙古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内蒙古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3项。

报告四: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结构及其驱动因素

报告人:柴宝峰 教授

柴宝峰,第十二、十三届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国原生动物学会理事,山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2018年获“山西省高校杰出学术成就奖”;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带头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观测研究站负责人。主要从事植物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围绕黄土高原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亚高山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和矿区退化生态系统,开展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发改委清洁发展基金赠款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百人计划”项目等20余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重点项目等。在Water Research、Marine Life Science&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论文80余篇。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3项,专利5项。

报告五:粮饲型再生稻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

报告人:彭廷 教授

彭廷,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获“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河南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国作物学会、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农业农村部黄淮海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Food Chemistry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2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报告六:作物模型与农田管理决策系统

报告人:于强 教授

于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陕西省“三秦学者”智慧农业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农业部、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做访问研究,2009-2019担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中澳水资源联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栾城生态试验站站长及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水分和养分循环机理的实验与模型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20余项。近年来,主要开展智慧农业模型算法研究。已在Science、Nature Food、GCB、RS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名。

报告七:Nitrogen transporters and crop metal accumulation

报告人:Anthony J Miller 教授

Anthony J Miller,英国约翰因纳斯研究中心资深教授,生物化学与代谢系主任。其长期致力于自然、植物和土壤健康分子研究,尤其是膜转运蛋白与植物营养的作用机制,旨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植物-土壤氮素营养循环利用方面,重点研究了植物的氮含量,以及氮转运体如何促进硝酸盐和铵之间的平衡,以维持胞内环境pH值的相对稳定性,并开发了实时监测土壤氮含量的传感器。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The EMBO Journal, Plant Cell,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Nature Plants, PNAS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国际主流刊物上。

农学院 科研管理部

2025年11月13日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