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专题宣传 > 正文

【农业科技这十年】棉花研究所:聚焦“特”“优”农业发展战略 助力运城农业高质量发展

棉花研究所成立于1948年,是我校唯一驻运城农业综合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甘薯、食用菌、果蔬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同时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及产业化服务。“十二五”以来,棉花所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融入山西省“特”“优”农业发展战略和运城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在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新进展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创新平台大幅增加。依托棉花所建设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甘薯、山药综合试验站3个;拥有棉花种质资源利用与分子设计育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以及运城市重点实验室4个;设立山西省果树品种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山西省甘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运城)。

科研产出量质双升。十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6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级项目100余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集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育成国审品种9个,省审(登记)品种5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125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个;制定行业标准2个、地方标准15个;发表SCI论文19篇。

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全所现有研究员17人,其中二级研究员3名。拥有博士学位17人,较2012年增加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2.7%,较2012年提高20个百分点。

聚焦“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自育品种助力优质高产。晋棉54、晋棉55、晋棉56、晋棉57号、运H13、运H171、运H12188等中熟、早熟棉、彩色棉棉花新品种,在黄河流域和新疆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1094.8万亩;运旱115、运旱1512、运旱139-2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山西南部麦区占比达到70%,在黄淮麦区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东葫系列品种解决了西葫芦品质差、产量低的问题;育成的晋甘薯9号、运薯655、运薯9801、运薯66、运薯682等系列专用型甘薯新品种,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利器”,已成为发展致富新产业;运豆101成为我省2022年农业生产主推品种;培育的H717、YS809、H7101、H7108系列油葵品种在我国的内蒙、新疆等地以及哈萨克斯坦、南苏丹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推广。

栽培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研发的优质棉花丰产技术、棉蚜可持续治理关键技术、机采棉生产技术规程、棉田小地老虎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内陆棉区提供了关键技术;脱毒快繁、垄膜轻简化和全膜覆盖提早高效绿色栽培技术体系为甘薯产业链条延伸提供了可复制的全产业链成套技术,有力支撑了山西甘薯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油菜网棚杂交制种壁蜂授粉技术规程”和“甘蓝型杂交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全省农业产业调整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持;油菜生物熏蒸防治作物土传病虫害技术破解了西瓜重茬这一“卡脖子”技术难题;抗逆减灾团队研发集成的“小麦玉米两晚两增技术”和“小麦适度晚播抗逆栽培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聚焦校(院)市合作平台建设,社会服务实现新提升

2017年6月8日,山西省农科院与运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院市农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省级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设施蔬菜生产、畜禽健康养殖及循环农业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食用菌资源化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攻关。棉花研究所作为院市合作的桥头堡、科技兴农的排头兵,以产业需求确定研究方向,以科技创新支撑运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强化“一基地三平台”建设;挂牌成立山西省果树品种改良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运城农业科学院,助力运城现代农业强市建设;配合市政府筹组历届山西省(运城)国际苹果交易博览会,以实际行动推进院市深度合作。

2019年校院合署改革以来,棉花所聚焦运城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挂牌成立以“聚优势科技力量,解运城‘三农’难题”为宗旨的运城市农业科学合作研究院,开展小麦、油料、玉米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制约运城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瓶颈”问题;选派科技人员组建5支“三区科技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组织对接产业需求,围绕小麦、玉米、蔬菜、果树、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应用推广技术指导和乡土人才培训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