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农谷建设蒸蒸日上之际,我校迎来合署改革一周年。众所周知,合署改革后,我校职工人数、地理空间、设施设备、科研经费等均成倍增长。如何合理配置上述要素,尽快形成合力,释放合署动能,提升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决定合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
结合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我谈谈对提升合署改革成效的认识。
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是协同创新模式的专业研究院,功能定位是聚焦大同黄花产业发展,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产业发展组织与管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项目中试、模式集成和成果推广,为大同黄花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为山西乃至全国黄花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及经验,蹚出科技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路子。在校院合署背景下,研究院具备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组织形式灵活。研究院由校地共建,成果共享,参照世界新型研究组织形式,采取院长负责的协同创新模式,不设编制,不设常驻机构,面向黄花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设置研究任务,吸纳研究团队,并根据产业需求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目前,研究院下设了7个协同创新研究中心,1个综合办公室和1个科研办公室。与传统研究机构相比,该建设方案不为地方政府增加人员工资负担,不占用学校干部编制,具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协同创新为形式,退出机制为保障的组织灵活性。
参与学科多样。研究院充分利用了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平台多样的优势,研究领域覆盖了黄花菜全产业链,涉及到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资源环境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学、动物医学等7个一级学科,对应学校7个学院,以及高寒所、质检所2个研究所和设施装备1个研究中心。
人员层次丰富。研究院现有各类人员131人,包括大学教授、研究所研究员、行业管理人员、地市农技人员、民间土专家、种植大户等,贯通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转化落地以及政策制定等政产学研用不同领域。我校参与人员7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
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能够成立,得益于合署改革提供的人员、空间和资源条件。在以后的工作中,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合署改革的优势,探索合署改革新路子,为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研究院、曲沃果蔬研究院等特色产业研究院提供模式参考和经验借鉴,促进科学技术更好支撑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及地市农业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