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天上满月,人间团圆。今天的月,是平常这位阴晴不定的姑娘最美的时候。她洒下的清辉不知道普照了多少代人的团聚,也不知道引起了多少游子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数千年来,人们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一轮皓月,桂子飘香的时节望月,不是昨天或今天所能比拟的,也不是上月或下月所能相比的。平常的月,新月似少女弯弯的眉头,是她微微的笑,总掩面躲在云后,羞涩不已。随时间渐渐圆满,近中旬变得深黄沉稳,是被玉兔捣药溅出的桂花汁浸染的。而今月如玉盘,颜色渐浅,光辉将繁星所掩盖,偶有云儿飘过,晴空一轮,清光四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我第一个离家的中秋,因为距离,我不得不留在远在千里外的学校,我的故乡在那遥远的南方,也终得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虽说整个世界的人抬头能看见的都是同一轮皓月,但各地看到的终归是不同的,就像月全食分南北半球,指不定中秋这天有人是望不见月亮的。诗人李峤也说“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而每个人触景生情流露出独特情感,看月又是数千个“哈姆雷特”了。
小时候我是害怕月亮的,可能是由于多年前放学从偏僻无灯的近路回家的经历。昏暗小路望不到尽头,只有小虫在嘶鸣,和着脚底踩踏的石粒摩擦出脚步音。头顶挂着一钩残月,越发觉得脚步音变多杂起来,不知不觉跑了起来,但却是徒劳,你愈是跑,那月愈是追,飞奔到家,它也仍趴在你窗户沿上看着你。夜晚想来抬头,它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忽圆忽缺,难以捉摸。接触到外文书后,满月更是与电视剧里的一些西洋奇物联系起来,放飞的想象力倒成了晚自习放学归家路上的煎熬来源。
对中秋的记忆尤为深刻,一家人吃过晚饭,坐在爷爷家的庭院中静待夜幕降临。明月早已爬上枝梢,晚霞染红了西边,与月交辉相应,晚霞仿佛知道今日主角不是他,如潮水般迅速褪去。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爷爷的庭院里栽种了很多树,我尤爱那墙角落的桂花树。初绽放之时,黄色点缀在繁密的树叶间,再过几日,桂花如吐穗黄澄澄将枝头压下。伴着桂花香,奶奶召来家里的小孩,围成一圈,开始如数家珍地讲起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再看向月亮,好似活物,有玉兔蹦蹦跳跳,也有天仙嫦娥在一旁与之相伴。听得入迷,我们都指着月亮叽喳,却被大人打手说不能用手指着月亮,然后提及民间流传的迷信故事。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落下一枝到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故不可手指皓月,防月华落身。这样愈发对天空上那神奇的玉盘好奇,长大之后,我知道了宇航员的存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立志要去月亮上拜访嫦娥,看望玉兔。
吃着月饼赏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那时的月饼是心灵手巧的外婆和阿姨们亲手做出来的。面粉和好备着,枣子捣成泥,豆沙核桃和咸鸭蛋黄都在碗里躺着。外婆唠叨说是传女不传男的绝技,馋嘴的小孩们丝毫不顾,把做月饼的台子团团围住,两眼放光。月饼模具在女人们的手里翻转,一个个月饼魔法似的送进老式烤箱,出来的是一个个黄月亮,小孩们一哄而上,捧着月饼哈气,笑成弯弯的月牙。一口咬下去,满口幸福洋溢唇齿间。而今不再做手工月饼了,不再有模子敲打案板的声音,月饼被透明包装包裹着,琳琅满目地被摆在货架上供人品选,口味繁多,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学校的中秋并不孤单,天色未暗,爷爷就早早地从远方打来电话嘘寒问暖,怕我在北方生活得不习惯,奶奶也凑到话筒旁叮嘱我天冷加衣。离家的中秋,仍旧温暖。整理好情绪,我给母亲打去视频电话,从屏幕里看见一家人坐在沙发上有说有笑地在看中秋晚会,电话在每个人手里传递,近来降温的北方也感觉不那么寒冷了。挂了电话后,我找寻窗外那秋月,却是被朦胧的小雨隐藏起来。月是故乡明,多想现在就能看到故乡的月亮!只得学季羡林老先生怅望南天,心飞故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