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家乡的年夜饭不一定丰盛,但是一定会有饺子。平常的早上可以赖床不起,但是除夕必须早起收拾,打扫打扫屋子,贴春联,贴窗花,晚上还要守岁……现在想想,那一份温暖和踏实竟让我惦念了多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九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年味在奶奶的歌谣里慢慢变得浓郁。等到了正日子,心里的欢喜也就更盛,就像是终于尝到了觊觎很久的糖果。年的味道在我的嘴里,是甜的。但是奶奶记忆里,年又是另一种味道。奶奶说,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将近年关的时候都是数着日子过的,新年承载着一家人全部的希冀,仿佛度过年关以后,就能让生活也焕然一新。奶奶口中的年也不仅仅是正月初一那一天,而是整个正月。那时候会吃到平时见不到的吃食,还会穿上新布料做的衣裳,款式都是最时新的。每个人的快乐都是简单的。所以,奶奶的嘴里,年的味道就复杂了许多。年的意义也深刻了许多。
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过年的时候,总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虽然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年的氛围透过电视屏幕,感染了千万家。流光溢彩的舞台效果,绚丽多彩的节目,或惊艳或感动,让我们在辞旧迎新时迎来一场畅快淋漓的体验,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展望。而今的春晚已经陪伴着我们走过了三十余年,带给我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春晚于我,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筵,也是新一年里与小伙伴聊天时的谈资。但是春晚在爸爸的眼里,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响起的温暖经典的歌曲,是劳累一年之后难得一次的身心放松。最初春晚举办的时候,我国传媒业发展还不够兴盛,人们一年能看一场盛大晚会已是难得的了,而现在除夕夜看春晚已经是家家户户一项必备的活动。
今年,为了体验一把不同的年味,在爸爸的提议下,我们选择了平遥作为我们的跨年地点。这座写满古韵的城,有着怎样的关于年的记忆,我在心里一直好奇着。我想,那记忆一定都长过了爸爸的记忆,长过了奶奶的记忆,更长过了古城墙的记忆。
我们一家住在一座民宅,除一些本地人外,周围的人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城市,特地过来感受这里的年味儿。除夕夜的鞭炮声响遍了整个古城,异地过年,竟兴奋得彻夜未睡,到大年初一的清早,我们这些不曾相识的人们都聚起来,互相拜年,投机地聊起天来。本以为来到外地,这个年会很冷清,但是没想到“年”把我们的心都系在了一起,在寒冷陌生的空气里相互温暖。参观古城,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俗,这里年的气氛比城市更浓,小巷里家家户户窗外都挂满葱和蒜,贴上窗花,有的也挂了剩余的鞭炮,红色的一大串,调皮地点缀着单调的冬色。还记得一副春联中写到:春到红鬃马上,喜迎绿柳门前。真是美好的祝福啊!
年代表着我们为生活奔波的日子里的一份清闲,代表着孩子们心中小小心愿的实现,代表着清贫日子里一种必要的奢侈,代表着一年离别日子的终结同时换来短暂的相聚,代表着辞旧迎新带来的全新开始。还记得每年除夕的鞭炮和烟花,还记得春晚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还记得给亲戚们拜年时的羞涩,还记得那是一年当中少有的热闹非凡的时刻,这一切的一切,它没有被物质和电子冲淡,只因着我们心中保留的过年的心情和辞旧迎新的乐观情怀!(何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