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辉芹,女,1966年生,现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小麦研究室主任。温辉芹的家庭是一个承载着四代家风、浸润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家庭。父亲(1931-2021年)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农委,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为子女树立人生标杆;母亲(1937年出生)作为祁县百货大楼“劳动模范”,以柜台为舞台演绎敬业精神,珍藏的劳模奖章镌刻着时代的荣光;公公(1936-2019年)在农科院后勤岗位默默耕耘四十载;婆婆(1937年出生)作为肥皂厂医院副主任医师,用仁心仁术守护职工健康;儿子(1993年出生)自幼自律好学,品学兼优,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作为家中幼女幼子,温辉芹与丈夫作始终秉承孝道与责任,与兄弟姐妹共同守护四位老人、以身作则培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孝老爱亲、手足同心、夫妻共担、育子以德”的家风,成为亲友邻里交口称赞的模范家庭。
孝敬父母:以生命守护诠释血脉深情
2016年,86岁的父亲确诊肺癌晚期,面对“生存期不足半年”的医学预判,她们兄妹五人迅速达成共识:“竭尽全力让父亲晚年有尊严、无遗憾。”治疗期间,她们兄妹五人各尽其能,精心陪护:从联系北京、上海的医疗资源到自学护理知识为父亲按摩缓解疼痛;精确记录父亲每日体温波动、用药反应、饮食摄入,甚至细化到夜间翻身频次;把家里的卧室改造成高级护理室。细致入微的照料让主治医师感叹:“你们把居家护理做到了三甲医院标准。”2019年,89岁的父亲突发急性肾衰竭,生命垂危,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兄妹五人全天候值守病房,通过与医生多次沟通、完善治疗方案,经过3个月精心照料,父亲奇迹般好转出院,恢复自主生活能力。从2016年至2021年,父亲没有因病降低过生活质量,以91岁高龄安详离世。医生感慨:“老人能战胜两次重病,是子女的孝心创造了医学奇迹。”
母亲是家中精神支柱,她虽年近九旬,仍坚持“劳动模范”的勤勉本色,她老人家卧室悬挂着“母慈子孝”的牌匾时刻提醒兄妹“孝需趁早”。自2019年父亲肾衰竭后,温辉芹便克服一切困难,在没有工作的周六、日一定会陪在母亲身旁,陪母亲散步,帮助干家务,听她讲述年轻时候的峥嵘岁月,并整理她和老父亲珍藏的“荣誉奖状”、工作笔记和报纸、书刊的摘抄摘要,编成家庭纪念册传承精神。
对待公婆,温辉芹更视如亲生父母。为减轻老人经济负担,夫妻婚后主动提出“自力更生”,婉拒老人资助,靠双手养育孩子;公公罹患重病期间,夫妻二人每日清晨5点起床,根据医嘱熬制药膳,送往医院时饭菜仍保持温热;逢年过节,带公婆出门旅行,让他们在山水的宁静间、在都市的繁华间感受时代的美好,享受美好的天伦之乐。婆婆常说:“儿媳待我比亲闺女更贴心”。
兄妹团结:以手足同心共筑温暖港湾
父亲病重期间,兄妹五人虽分散各地,却以“无缝接力”诠释手足情深。大哥年过六旬仍坚持值夜班,大姐从外地带回年幼的外孙坚守在病床边,二哥自学中医理疗为父亲缓解病痛,二姐从小体弱仍守护在父亲身边,温辉芹则统筹协调医疗资源。她们兄妹五人建立“家庭护理群”,每日分享父亲状态、排班轮值,从未发生一次争执。
夫妻和睦:以共担风雨诠释真爱誓言
温辉芹与丈夫作为家中幼女幼子,自结婚起便共同肩负照顾四位老人的重任。父亲患病期间,兄姐们已年逾六十,体力难支。温辉芹和丈夫坚持每周末驱车回家,白天照料父母,夜间替换兄姐休息。丈夫常说:“孝心不分长幼,责任不论远近”。为平衡工作与家庭,他们分工默契:丈夫负责与医院沟通、处理紧急事务,温辉芹则专注生活护理与心理疏导。公公住院期间,丈夫每晚陪床,她清晨送餐;婆婆手术时,温辉芹守在手术室门口,丈夫奔波办理手续。三十余年风雨同舟,两人从未因压力红过脸,而是以“你累了,换我来”的包容,筑起家庭最坚实的后盾。
关爱子女:以言传身教培育栋梁之材
温辉芹深信“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榜样”。1998年,为争取赴日进修资格,她白天工作,夜晚自学日语至凌晨。儿子幼时便趴在书桌旁,看妈妈逐字抄写单词,耳濡目染下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他曾写道:“妈妈的台灯是夜里最亮的星,照亮了我的求知路。”
2018年,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取德国公费硕士研究生。留学期间,他勤工俭学承担生活费,每逢假期用打工所得为祖父母购置保健品。他说:“父母教会我,自立是对家庭最深情的回报。”在论文致谢中,他写道:“我的成就,始于母亲书桌上的那盏灯,和父亲背起爷爷去医院的那个背影。”
家,是血脉相连的归宿,更是美德传承的摇篮。从父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到兄妹五人“同心共擎千斤担”的手足之义;从夫妻“风雨同舟三十载”的相守之约,到儿子“自立自强报春晖”的赤子之心,他们以最朴素的日子证明:家庭美德并非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选择。未来,温辉芹将继续以孝道为根、以和睦为脉,让中华传统家风的薪火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