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农大人物 > 正文

【第九届道德模范】家庭美德模范候选人张华事迹材料

家,是爱的港湾,被视为“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家,承载着团圆、和谐的情感寄托;家,是中国人内心永恒的牵绊与精神归宿‌。张华就有这么一个平凡且温馨的小家。家的温暖,是平淡中的相守,是琐碎中的关怀。在家中,他们相依相伴,共同成长,每一刻都爱意满满。‌他们共同用爱构筑了一个孝老爱亲、知行合一、双轨并行的温暖家庭。

一、孝老爱亲与学术奉献平衡

三代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和谐相处,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孝老爱亲。婆媳断断续续一起生活了八年,婆媳和睦相处,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张华从小生长在一个军人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参战老兵,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并在抗战一线中担任通讯班长。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每每叙述着自己与死神一次次的擦肩而过,都心有余悸。那时的他对父亲非常崇拜,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善待父母。因为和妻子孙娜都在农大工作,自己承担着管理工作,妻子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照看孩子的重担就压在了老人的身上。两个孩子大多是由奶奶看护,因为工作和家庭原因,父母只能长期异地分居,只有寒暑假的时候母亲能回山东老家和父亲短暂相聚,因此张华亏欠父亲太多。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意识到父亲不能再当空巢老人了,张华毅然决定将父亲从老家接过来,百善孝为先,让父母团聚。希望在老人照顾孩子的同时,他们也能孝敬老人。张华与妻子在家庭和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不断平衡,妥善照顾老人、抚育子女,展现知识分子的家庭责任感。

二、知行合一,师德与家风并重

张华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始终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始终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融入家庭生活,将家庭美德融入课程思政,通过自身事迹感染学生,以身教代替言传,形成“治学严谨、崇德向善”的家风,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华与妻子坚持学术诚信,教育孩子诚实做人,在家庭中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

三、家庭与事业的良性互动

事业和家庭是人生的两大支柱,也是幸福的两大源泉。事业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自信心、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家庭可以给人带来温暖、支持、安全感和情感满足。为了事业能更上一层楼,张华的妻子申请到了省筹出国的资格,但因为疫情原因,迟迟无法访学。为了有个更美满的家庭,夫妻原计划访学后再要二胎也只能提前安排。随着疫情的结束,出国访学正常开放,原本申请的访学资格马上就要到期了,张华的妻子再不出国就将错失本次机会,而此时二女儿还不满一周岁。出国,意味着孩子要和妈妈离别一年,不出,就错失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张华在和妻子深思熟虑后,为了妻子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舍小我为大我,果断的选择让妻子在二女儿一岁断奶后出国深造,同时让大女儿跟着妻子读小学一年级,分担一下育儿的压力。张华则在家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二女儿,以弥补孩子缺失一年的母爱。一年后妻子学成归来,掌握了一门新的技术,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并且还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的荣誉,大女儿的英语水平和阅历有了很大的提升,二女儿在奶奶和姥姥的看护下也茁壮成长。夫妻二人平衡了家庭与事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实现了家庭与事业双丰收。

张华和妻子结婚12年始终如一,相敬如宾,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孝敬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以身作则,从小教育两个女儿,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成为邻里间相互称赞的对象和榜样。张华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其对家庭美德的践行不仅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上,更是通过事业与家庭的良性互动,在教书育人、家风传承、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示范作用。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