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科技赋能,跨越千里的亲情守护
自2021年与伴侣组建家庭,王喜鹊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创新地践行“新24孝”。针对公婆远居外省的情况,建立“亲情通信日”,每周至少一次视频通话(平均时长都在40分钟以上),通过屏幕和快手平台手把手教婆婆练习拍拍操以改善他们的心脑血管健康。婆婆因身体疾病,长期被失眠与焦虑情绪困扰,她利用运动手环记录婆婆失眠数据,联合学校心理专家定制疏导方案。2024年12月,婆婆抑郁症发作期间,她及时发现异常,通过网络平台与医院取得联系,在耐心安抚婆婆情绪后成功劝导其配合就医,最后婆婆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5月,她决定将60多岁的公婆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并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查老屋情况以帮公婆缓解思乡之情,体现了科技孝亲的现代智慧。
二、手足情深,以柔肩担起两代人的养育责任
2022年,姐姐迎来了婚姻与工作的双重困境,育儿的重担便大多落在了母亲身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结束产假后毅然将姐姐家的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孩子一同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她一视同仁,精心安排两个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她与母亲两人每天早起为他们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梳洗完毕送至学校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放学后,耐心辅导他们做作业,陪伴他们玩耍、阅读。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两个孩子不仅茁壮成长,而且相处得十分融洽,如同亲生兄妹一般。
三、生命守护,三次化险为夷的急救时刻
因舅舅长期出差无暇照料外婆,自2023年起她在学校周边租了一个3室的房子,将80多岁的外婆接来同住以感受儿孙绕膝、家人陪伴的温馨家庭氛围。2023年6月,外婆在小区散步时不慎摔倒,手掌和手腕多处骨折且鼻腔流血不止。她从办公室赶回家中,在20分钟内独自开车将其送至晋中二院止血、缝合、矫正,化解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危机。同年12月深夜,外婆突发心脏病并伴随着呼吸困难。她果断帮其服下急救药物,使得外婆在救护车到达时维持住了生命体征,最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成功完成2次心脏搭桥手术。最惊险的是2024年12月的浴室摔倒事件,她在睡梦中听见异响后立即起身查看,用专业姿势避免二次伤害,连夜护送至太原完成股骨头置换术。她的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使得80岁高龄外婆的三次大手术均恢复良好。
四、专业反哺家庭,构建新型代际关系
作为农大青年教师,她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家风建设动能。她以《农村社会学》中的“关系”研究为纽带,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孝亲睦邻”与工业文明的“平等独立”间架起桥梁,将“差序格局”理论与现代化家庭观深度融合,既守护了乡土中国的“孝悌仁爱”根基,又创新性地注入契约精神与个体价值,在裸婚抉择与家族联结中构建出兼具文化根脉与现代精神的新型家庭范式。在个人生活中,她拒绝“六个钱包”购房模式,与伴侣以“三无婚姻”(无彩礼、无婚房、无代际资助)践行独立宣言,却通过守望相助、患难与共构建三亲家“娘家、婆家、舅家”的情感联系。
这是一份小家大爱的时代答卷。王喜鹊用“担当”诠释了新时代家庭美德:她是屏幕前耐心倾听的儿媳,是左手教案右手奶瓶的“双胞妈妈”,更是多次化解急救危机的外孙女。正如她常说的:“孝心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晨昏定省的坚持;亲情不凭血缘远近,而在危难时刻的担当。”这份平凡中的坚守是中华文化最动人的传承,也是现代家庭观最凝练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