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到2024年,崔福柱在农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区已经开展了16届创业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从2009年农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开始,他就积极配合院领导在技术方面全面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这16年中,崔福柱一直作为志愿者为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兢兢业业工作。由于农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区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只是简单的种植实践,依靠这些项目很难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又没有教学工作量计入,基本都需要指导老师一如既往的发挥无私奉献精神。虽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既不能获得荣誉,也没有工作量体现,但看到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他都感到特别高兴。
记得在2009年参加的农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有15支,其中农学071班冯宇鹏同学带领的团队种植的蔬菜最早上市,当时在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召开了全校各院部党政领导参观考察的现场会,农学院创新创业活动受到校党政领导的表扬,冯宇鹏团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学062班张阳阳团队种植面积达3亩,团队人数25人,较好地锻炼了张阳阳同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张阳阳同学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了“阳光国际英语培训机构”。
2010年农学院创业团队增加到16支,冯宇鹏同学领导的团队再次开展新的创新实践模式,采用集资入股的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中筹措资金2000元,团队采取记录劳动次数计工资办法,到年终计算每个工工资为30元,集资入股的股东顺利领到了10%的分红,极大地锻炼了同学的经营管理能力。2011年农学院创业团队增加到22支,学生人数的增加,管理学生的工作量相应也增加,崔福柱常常在不同地块间奔波,当时每个团队都有指导老师,这些老师也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指导学生。
2012年农学院在总结前三年的基础上压缩了团队,扩大个别团队的种植面积,积极探索扩大规模以后创新创业效果,当年共有11支团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013年春季开学后,农学院党总支、分团委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员工作,带动了大一、大二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崔福柱受邀在学生创业动员大会上作报告,之后农学院组织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他根据多年来种植业创新创业实践对参加当年创新创业的同学进行了申报前的指导,在创新创业策划书的撰写过程中,他耐心指导学生选择品种、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顺利完成了策划书的撰写。这一年创业园涌现出了马红军、金永贵等后来在创新创业中走出来的创业明星。
之后的11年中,崔福柱一如既往地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他耐心给创业同学讲解不同项目的优势与不足,帮助不同组的同学撰写好项目策划书。在创新实施阶段,他常常早上6点已到地里,细心观察各组作物生长动态,耐心指导学生进行田间管理。
在16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实践中,根据创新创业活动的时间安排,每个团队的种植时间大致从4月~10月,而他个人科研试验田也在这段时间比较忙,他往往是一有空就到大学生创业园区去看看学生所种植作物的长势长相,及时指导他们开展田间管理。
在这16年农学院大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同学们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三种熟制的种植模式:一年一熟模式有“甘薯高效种植技术”“山药高效种植技术”;一年两熟模式有“甘薯套种西瓜”“甜瓜套种玉米”“甜瓜套种大葱”“糯玉米套种甘薯”“糯玉米——蔬菜一年二熟立体高效种植”“早春黄瓜复播大白菜”等;一年三熟模式有“早春甘蓝套种玉米复种大白菜一年三收高效种植模式”。
合署改革5年来,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他带领的草帽团队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荣获第二届、第三届路易达孚“乡村创变者”可持续农业青年行动三等奖。崔福柱也获得第二届、第三届路易达孚“乡村创变者”可持续农业青年行动优秀指导教师、2024年度知行计划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