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变青从实验室到扶贫一线,从科技攻关到乡村振兴,郝变青用27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巾帼奉献之歌。
一、潜心科研:把汗水洒在丰收的田野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目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监管、推动技术发展、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以及确保流通质量。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农业、为了农村、为了农民、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郝变青常挂在嘴边的话。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聚焦山西省农作物提质增效难题,将研究方向锚定在“生物农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两大研究领域。
郝变青作为检测中心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紧盯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领域,与课题组同事们筛选研制出了广谱促生生物农药,为我省蔬菜、薯类绿色生产提供了生物农药新品种。她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农村部风险评估项目、省基金项目、省攻关项目、省财政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均能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郝变青在国际期刊、国家级学报等处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Current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 相关研究成果获2000年、2004年、2014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扶贫攻坚:把初心写在吕梁山上
“驻村帮扶不是任务,是共产党员的觉悟与使命。”2019年,当单位需要派驻村第一书记时,科研工作正如日中天的郝变青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就是我新的实验场!”
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郝变青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是佼佼者,是业务骨干,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她是一名新兵,丝毫不敢怠慢。于是,挑灯夜读学政策、走村串户摸情况、风里来雨里去已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一段时间下来,郝变青迅速转变了角色,全身心投入了脱贫攻坚的战场。
在驻村的一年半的时间里,郝变青充分了解贫困群众的详细情况,积极向帮扶单位申请帮扶资金及农资。成功申请到“厕所革命”改造补贴;为贫困户曹润生申请到院落硬化经费;联系帮扶单位送良种、地膜、化肥等农资,收获季开展消费扶贫,解决种植户销售难的困难;针对村里的养殖户,邀请畜牧专家开展了养殖技术培训,指导养殖户进行青贮玉米打包技术,解决了饲料不足的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年底开展暖冬慰问活动,送去新春问候与祝福,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开展推荐就业推动复工复产活动;为帮助无法离乡、无力巩固脱贫的贫困户设立了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保障,进行了光伏收益分配;对全村68户贫困户的住房进行了逐户入户APP信息核验,宣传了住房安全政策,确保贫困户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保障了住房安全。通过做好大量细致的工作,解决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石峪村于2020年7月底顺利通过了普查验收,实现了脱贫摘帽,郝变青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郝变青的带领下,山西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在乡镇干部、在农村群众心目中留下了踏实、务实、可信赖的美好印象,也对外展示了山西农业大学在脱贫攻坚中的科技作为与时代精神。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一边是需要抗击疫情的贫困群众的殷切期待,一边是家里有即将参加中考的女儿以及八十多岁的婆婆,作为第一书记,郝变青不忘职责使命,与工作队的同事一起,驻守在自己的疫情防控阵地。与大家一起严格排查登记进出村人员,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石峪村无一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发生。
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扶贫户的大土炕,从科技奖的领奖台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郝变青用一颗赤子之心,架起了科研与民生之间的桥梁。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更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俯首为民”的深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