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咸升同志自1997年7月到小麦研究所工作以来,服务三农28载,始终奋斗在科技攻关、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第一线。
一、坚守信托,潜心科技攻关
参加工作第一项任务是麦拌灵研发,凭着满腔热情协助主持人生产、销售农药。该药对小麦苗期病虫害有效,但因乳油成本高于粉剂成本、贴牌生产、赊销回款率低原因,外销困难,幸亏财政资金解困。但2003年12月主持人调任外地,签了一份既是责任,更是信托的委托书。他一直坚守着这份责任与信托,为课题组发展尽心尽力,从不懈怠!
为增强课题组发展后劲,他2008年9月攻读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2011年9月攻读植物病理学博士,兼修病虫,完成技术储备和技能提升。2016年6月婉拒年薪30万元的陕西省烟草研究所职位,毅然回到临汾,不负委托培养单位。通过进修联合高校优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重点研发项目、省小麦产业体系岗位项目、省农科院博士基金项目、省农科院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2项、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临汾综合试验站项目,在球孢白僵菌诱导免疫黄粉虫抗菌肽分子机制,高效液体发酵提取云芝多糖及其硫酸酯化技术,云芝多糖及其硫酸酯诱抗病害机理,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协同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在零经费支持下,动员植保研究室同事自2017年起坚守农业农村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8年多,较好完成植物保护、农用微生物2个领域15项监测任务,到离单位20公里远的洪堡基地590次,获得代表小麦/玉米轮作典型区的植物保护、农用微生物年季动态基础数据,分离、保藏百余份生防微生物资源,并通过国家数据中心上报了8年全部监测数据,为小麦所申报农业农村部尧都野外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造条件,爱心科研育人
面对校院合署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育人目标。作为导师,甘于奉献,坚守道德,勤联系、多开导7名硕士研究生,及时掌握思想和学业动态,保证不掉队;帮助研究生凝练科学问题,引导科研思路,确保创新性和可行性;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同劳动,共交流。目前5名研究生已走上工作岗位。
作为地方科研人,深知差距,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项目,提升研究团队水平。与先正达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争取横向经费52万元,发展团队。
作为科室和课题组负责人,实行研究领域个人负责制,既分工又交集,互促共进,促进植保学科发展。引导青年人挖潜力,利用好现有平台,并寻求与高校、企业合作机会。坚持团队协作,把以往重点培养改变为全员竞争培养,激发创新活力和工作动力。坚持月学术汇报制,已做76次253个报告,让青年人既是主讲者又是参与者,角色互换,共同学习,互提问题,相互提高。课题组已立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各1项,省青年基金项目4项,实现了基础、应用研究协同共进。
三、深调研勤履职,疏民情虑良策
作为校、所职代会代表,积极反映职工诉求,提出深化校院融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提案2件,针对发展中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作为临汾市政协常委、国家及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入农户、进田间、访企业足迹遍及临汾全部17个县(市、区),年均调研50次以上,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目标,针对发展瓶颈提交“补足短板夯实基础 实现我市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建议”等提案8件;提交“关于系统控制好小麦、玉米镰刀菌病害的建议”等社情民意10件;参政议政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培训新型农民千余人,藏技于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尽心尽力,获临汾最美科技工作者,校科研育人,九三学社市委参政议政、社情民意信息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