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的讲台上,有这样一位老师:十八年如一日扎根教学一线,用匠心雕琢每节课堂,用爱心滋养每棵幼苗,用创新点燃求知火种。她就是植物生理学教师郭红彦,一名以“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书写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华章的共产党员。
一、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郭红彦老师始终秉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率先开展教学改革。她创建的理论与实践双轨制教学超星课程SPOC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全新突破。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她将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区的植物生理学特色内容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抗旱抗寒植物生理学习,使专业知识与地方生态需求紧密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她创新性地采用“三自主”实验实训模式(自主设计、自主操作、自主分析),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上,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组研讨、情景模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了“教师导、学生演”的生动教学场景。
这些改革举措成效显著:她主持的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和山西省教改项目均取得重要成果;其主讲的《植物生理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于2023年成功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二、挖掘思政元素,打造特色课堂
郭红彦老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她将“科普中国”“植物科学最前沿”“开讲啦”“院士讲坛”等优质资源引入课堂,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植物抗逆机理时,她结合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生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培养知农爱农情怀。
她主编的“十四五”“十三五”“十二五”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以及参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等6部教材,均注重融入思政元素。其中,《植物生理学》教材专门增设“植物抗逆性与生态修复”章节,将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该教材被全国15所农林院校采用。
凭借出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她荣获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奖和全国“智慧树杯”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二等奖,并被评为山西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三、发挥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创新
作为教学改革的先行者,郭红彦老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她多次参加山西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山西农业大学教师课程思政大赛,其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吸引了全校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师观摩学习。
在全国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山西省赛区比赛中,她凭借“基于SPOC平台的植物生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荣获二等奖;在山西农业大学校赛中,她更是一举夺得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教学能力的肯定,更带动了全院教师投身教学创新的热潮。
她注重课程辐射效应,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分享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验。通过示范引领,她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推动学院整体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四、潜心科研育人,服务地方发展
在科研方面,郭红彦老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带领学生开展抗旱抗寒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她指导学生完成的“黄土高原特色植物抗寒研究”等创新创业项目多项,立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其中1项获第四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她主持的教改项目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为地方生态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例如,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开发的基于真实问题的实验项目被纳入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内容。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十八年来,郭红彦老师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持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担当。她的教学改革实践不仅成就了专业精品课程,更培养了服务三晋知林爱林的新型人才。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对“师德模范”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