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红梅,女,1966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山西大学植物学硕士生导师,山西农业大学作物遗传学硕士生导师。山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生物育种室副主任,忻州市特色优势杂粮品种选育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
她自参加工作以来,政治思想觉悟高,热爱祖国,求实创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注重提高思想政治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牢记并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并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觉悟。在实际工作中,廉洁奉公,爱岗敬业,严谨细致,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团结同志,认真完成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
当好提灯使者
39年来,她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有一篇“忻府区游邀红薯为啥这样好”的报道这样描写她:“头戴一顶旧草帽、一双鞋上沾满了泥。7月28日,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红梅顶烈日、冒酷暑,蹲在忻府区董村镇刘家山村种薯生产基地,仔细观察红薯,判断种薯生长情况。同在董村镇的游邀村,近3000亩红薯田碧波翻滚,绿叶下面的土壤中,红薯生长迅速。游邀村村委会主任、种薯大户苏全虎正期待着张红梅培育的头一批种薯如期收获,盘算着明年的育苗计划。”她凭借坚韧、执着、朴实无华的精神,默默奉献于玉米和甘薯两种作物的育种、栽培、推广、加工、产业化科研工作。她始终坚守初心,多少年如一日,穿梭于田间地头,冬夏无休,风雨无阻,她把青春和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把丰收的喜悦带给农民。忻府区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甘甜红薯之乡”,游邀村(红薯)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些荣誉饱含着张红梅研究员三十多年的努力和汗水。
勤思富民之策
她将个人的荣誉和利益置于一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服务农民中。她常常加班加点,甚至在节假日也不休息,只为能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问题。“自从张老师来了,俺们村的红薯种植就成了气候。现在红薯品质好、产量高,一亩地比过去多产2000多斤!游邀村苏全虎在地头对记者说。”苏全虎口中的张老师,就是张红梅,她也是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生物育种课题组负责人。2016年,张红梅带着团队来到游邀村,从此游邀村的红薯种植就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游邀村一直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但因为品种老化产量低,亩产不足3000斤。张红梅团队扎根游邀村,3年收集全国50余种优质红薯品种开展选育试验,先后选定了“济薯26号”“烟薯25号”“西瓜红”3个品种推广种植。这些红薯品种不仅品相好、甜度高、品质佳,而且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采用脱毒薯苗,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
现在,张红梅团队与苏全虎成立的“忻府区红又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红又甜合作社也成了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甘薯试验示范基地,今年又被评为绿色食品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擦亮实干底色
在与农民的交流中,张红梅研究员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她从不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始终以真实的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尊重。她的诚信不仅体现在科研工作中,也体现在与同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中。她乐于助人,积极帮助身边的人。她不仅关心农民的生产问题,还关心同事的工作和生活。她常常主动帮助同事解决科研中的困难,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营造了良好的团队氛围。
39年的科研生涯,她带领团队成员在农业科研上刻苦攻关,走出了一条硕果累累的研发之路。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省、校科技项目20多项,在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等国际学术刊物以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玉米科学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篇。审定玉米品种7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定甘薯地方标准2项,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开创了不依赖植物基因型的转基因新方法,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她的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为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