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会霞,女,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谷子研究所谷子杂优课题组负责人。
一、重实干,强创新,成果丰硕
李会霞1995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专业,随后一直从事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工作,至今已30年。工作同时,继续深造,2007年取得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在求学、科研经历中,越来越感受到科研魅力,究其根本就是热爱。
2021年,李会霞成为杂优团队第三代负责人,大胆创新,主张谷子杂交种选育要从生态区考虑,早熟区要以早熟和高产为主攻方向,中晚熟区要兼顾产量与品质,努力实现双赢。为加快品种选育速度,她多年来坚持南繁北育,至今已累计下海南12年。通过潜心科研,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团队建立了完整的亲本繁育和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探明了杂交谷子选育机理和技术路线,为杂交谷子育种体系建立和产业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选育出谷子杂交种5个,其中长杂2号为我国第一个中晚熟谷子杂交种,是春谷杂交种选育里程碑性成果,201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4个杂交种,在国家联合试验中,产量均居两年参试品种第一位。长杂谷466不仅高产,而且食味品质极佳,2022-2024年,连续被定为长治市主推品种、山西省主推品种;长杂谷2922早熟、高产、高抗、适应性广,2025年被定为山西省主推品种;待登记的长杂谷2101在2021年获评国家一级优质米,使谷子杂交种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23年,“长杂谷系列谷子杂交种”在“首届中国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创新大会”荣获“优秀科技成果”荣誉,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荣获“优秀产品奖”。
二、讲宣传、重效益,服务“三农”
2023年,长杂谷466、长杂谷2922、长杂谷333在定襄、五寨和翼城创亩产535.75公斤、511.9公斤和666.1公斤的高产记录;2024年,长杂谷2922在五寨示范128亩,实收亩产514.94公斤。两年来,团队及取得的成绩在《科学导报》《山西农民报》《植物科学前沿》《中国科学报》《忻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10余次,并被收录于《中国农业农村年鉴》2023卷“科教兴农”栏目。
2024年,长杂谷2922在内蒙乌兰察布推广6万余亩,因其高产高抗宜机收特性,受到谷农的欢迎,2025年已销售种子10万亩。目前团队选育并登记的5个谷子杂交种全部转让,累计转让费110万元,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山西省谷子杂交种产业化应用的快速发展。
2022年以来,李会霞作为三区特派团成员,把高产谷子杂交种也带到了沁源、屯留等县,并广泛开展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提升了谷农的经济效益;2023-2025年,她指导多个合作社进行项目申报和实施,促进合作社小米加工机械提升与厂房建设,助推合作社发展壮大。
三、促学习,抓项目,培育团队
2021年,作为谷子杂优课题负责人,李会霞从加强团队学习、促进团队交流、鼓励团队成员申报项目等方面做起,使团队在学术水平、获批项目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以身做则带团队,紧密合作聚人心。首先,积极响应王军所长的“定期英文文献学习汇报”任务要求,以身做则,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学习。其次,鼓励团队成员外出学习交流,三年来,团队累计外出参加各类学习21人次。工作中,要求团队成员间既有分工,又紧密合作,集思广益。通过学习交流,使团队成员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团队凝聚力。2023年,团队刘鑫成功考取山西农业大学博士。
以项目为载体,带团队育英才。李会霞作为课题负责人,积极思考科研方向,指导团队成员申报项目。2021年以来,团队成员获批中央引领地方资金推广项目1项、基础研究1项,省青年基金项目2项,山西农业大学创新项目1项,参加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省联合攻关项目2项等。2021年,李会霞被聘为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21-2024年,课题获批科研经费262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助推团队成长壮大。
2023年,李会霞获评山西农业大学“科研育人先进个人”。2024年,又获评山西农业大学“最美科研工作者”,并被收录在山西农业大学《薪火相传 桃李芬芳》一书中。科研没有止境,育人也无止境,李会霞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把更大的成果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