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鹏,男,37岁,民盟盟员,草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全国草学类本科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入职五年来获得三次年度考核优秀个人。
一、穷人孩子早当家
陈晓鹏同志出生于昔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因肢体二级残疾无劳动能力,父亲由于要照顾母亲,仅靠在本村周边打零工和营务家中四亩薄田来维持生计,导致长久以来家境贫困。但是,人穷志不短,父母一贯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教育子女,在经济拮据情况下仍然鼓励子女求学深造,最终家中兄妹两个分别被山西农业大学和南昌大学录取。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儿子、兄长,心中感恩父母的辛劳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尽自己能力减轻家庭负担。陈晓鹏同志在山西农大攻读学士学位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与住宿费,在课余期间兼职家教、吉他教师等筹措自己的生活费。在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不仅不再依赖父母的资助,还依靠自己还清了所有本科期间的助学贷款。
但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2015年父亲由于意外事故,眼睛严重受伤,右眼更是丧失视力,在山西眼科医院治疗近1个月前后手术2次;2016年母亲甲状腺结节突然增大到直径5公分,也急需手术;这些大额支出都是年迈父母的微薄收入所无法承担的。届时陈晓鹏同志虽然远在成都攻读博士,但还是专程请假回家照顾父母,并拿出自己积攒的生活补助和在青藏高原的野外出差补助,帮助父母亲顺利完成了治疗,实现了对父母的反哺。
二、公而忘私顾大家
陈晓鹏同志爱人赵丽丽是榆社中学英语专业的骨干教师,常年带高三和补习班。虽然太谷和榆社相距不到100公里,但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是两周单休,尤其近三年间断性的疫情管控,半年不回家也属正常。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陈晓鹏同志深知高中教育的重要性。高考决定着诸多孩子的命运,而榆社教育相对落后,这就更需要其爱人全身心的付出。因此,陈晓鹏同志不仅对妻子常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理解,而且为支持爱人工作,主动将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义务承担起来。在客观困难影响下,不仅没有破坏夫妻感情与家庭和睦,还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
三、善养保育人称道
不“啃老”是陈晓鹏同志对自己的一贯要求。虽然成婚早,但因学业突出、勤俭节约,他硕士毕业时积存了几万元的积蓄,在毕业后成婚时主动承担了一部分的婚礼用度。之后买房、买车也都是依靠他自己和妻子的积蓄而实现,知情的十里八乡无不称道。
赡养不如善养。俗话说“孝子床前一碗水”,陈晓鹏同志深知,随着父母的年迈,他们需要的更多是陪伴而不是金钱。而由于大伯患癌症、叔叔因车祸相继去世,87岁高龄且患有高血压、老年痴呆症的奶奶,也逐渐失去依靠。因此,在入职安家后,他将三位老人均接到了身边奉养。之前由于经济困难,在吃上,老人们长期果腹为主、营养不良;在穿上,依赖邻里亲朋替换的旧衣,衣着寒酸。如今每天新鲜蔬菜、牛奶、鸡蛋和各种肉类都能足量保证,逢年过节下馆子,为几位老人购买得体的衣物、智能手机等等,一方面让他们在吃穿用度上不再忧虑,更关键的是丰富他们的生活保持身心愉悦。
“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没帮靠”,正是陈晓鹏同志如今的生活写照。由于妹妹一家在太原生活,远水不解近渴,赡养三位老人的担子都压在他这个兄长肩上。家中尚有两名稚童,女儿七岁,儿子三岁,吃穿要负担,上学要接送,回家要陪伴。再加上陈晓鹏同志与其爱人因工作常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导致三位老人赡养和两名幼童的抚养几乎全部落到他一个人身上,白天拼事业、业余理家务,周末还需要下厨为全家改善生活,他已然是四世同堂里的顶梁柱。
陈晓鹏同志以“孝”奉老人,以“和”与妻谐,以种种身体力行为子女做示范,真正践行了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