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农大人物 > 正文

【第八届道德模范】职业道德模范候选人张建诚事迹材料

张建诚,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抗逆调控技术与小麦育种研究。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333“人才省级人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科技奉献特等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运城市特级劳模等荣誉。该同志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虽为延迟退休人员,但“革命”意志依然坚定,不躺平,不松懈,不因年龄放松工作,在科研事业、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主动担当,勇于奉献,成绩显著,是全所职工公认的科技创新带头人。

潜心科研 成果累累

科研来源于生产,科研项目需要经费支撑。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张建诚同志经常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经常深入农业一线调研农业产业存在问题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技术需求,从中发掘科研项目,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争取科研经费,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张建诚同志主持与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科研与推广项目24项,其中2021年以来主持与参加的项目有14项,主持“十四五”有机旱作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

在科研工作中,该同志勤奋钻研,经常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参著论著2部(均为副主编);主持/参加培育小麦新品种8个;主持/参加制定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2项、省(市)地方标准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中2021年以来,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主持/参加起草发布市级地方标准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为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科研做出了贡献。

转化成果 服务“三农”

张建诚同志不仅在科研工作中硕果累累,而且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他坚信一个道理,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了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才是真正的成果。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下,研究形成“小麦-玉米两晚两增高效栽培技术”“小麦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技术”“玉米带耕沟播沟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等成果,并通过市级/县级培训班、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农民文化节等多种途径开展技术宣传和技术培训,为了让农民能够更好掌握技术,经常带领团队成员到田间地头把脉指导,并将技术印刷成挂图和宣传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民。2021年以来带领团队每年开展技术培训30多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作为首席专家,张建诚还与地方合作争取到夏县、垣曲、芮城三个有机旱作示范片/有机旱作科研示范基地项目,通过项目示范促进成果转化。这种多方式促进成果转化的做法收到良好效果,使团队研发的技术成果在运城市得到大面积推广,保障了区域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

培育团队 培养人才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建诚一直把团队建设、培养人才作为重要使命。他积极争取项目,给团队创造科研条件,“十四五”为团队争取到有机旱作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经费340万,争取到2项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参加机会,保证了团队成员能够继续成为国家项目的研发成员。他提早谋划,设置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旱地小麦、棉花等三组土壤耕作、施有机肥与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不管有无专门经费支持,克服困难,长期坚持,为团队与国家队合作、争取国家项目了打好基础。为促进团队年轻人尽快成长,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从开题立项、任务签订、课题执行、结题验收、PPT质量等方面独立思考、独当一面,分工协作,有问题沟通解决,全方位培养团队成员,使团队成员综合科研素质明显提高。

“咬定青山不放松”,张建诚同志决心在延退的日子里,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站好最后一班岗,尽好最后一份责,带领团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