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日常很简单,每天都在和马铃薯打交道;他的生活很充盈,科学研究、服务“三农”,样样都在努力实现。他就是我校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永福,一直在自己深爱的马铃薯事业上默默耕耘,执着坚守,把科研成果带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农业朴素而赤诚的情怀和梦想。
张永福开展马铃薯病害田间调查
在科研路上孜孜不倦探索前行
科学研究是一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持久战,既饱含艰辛,又充满挑战,需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张永福看来,只有沉下心来做研究,坚持不懈的创新,才会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带着满腔热情一头扎进了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的研究工作中。
晋北地区是山西马铃薯的主要产区,约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0%,但大部分丘陵山区由于生产条件差,生产方式粗放,生产力水平提升缓慢,单产低而不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张永福认真分析了晋北地区马铃薯生产的优势与问题,从选择品种、水肥管理、种薯处理、规范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提出了晋北地区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收益。
张永福在田间测产
在科研工作中,他勇挑重担,刻苦攻关,不断钻研和攻克技术难点,对马铃薯倍性育种、高淀粉材料筛选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对马铃薯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解决了室内杂交、多区域多生态选种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目标的马铃薯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在主持的“马铃薯高淀粉材料创制筛选”项目中,他收集、引进马铃薯高淀粉材料20多份,并对苗头性高淀粉材料进行初步鉴定,筛选出多份淀粉大于20%的新品系,这些高淀粉材料运用于马铃薯育种,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马铃薯高淀粉新品种的育成效果。
埋头苦干、用心科研换来的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他先后参与选育出“大同里外黄”“晋薯26号”等一批国(省)审品种;参加并完成的“国审‘同薯20号’马铃薯倍性选育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山西省科学进步二等奖,“马铃薯农艺农机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二等奖,“高寒区马铃薯规范化栽培技术”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二等奖;先后选育审定品种10个,登记认定品种5个,参与制定马铃薯行业标准6项。
在农村沃土中践行服务“三农”使命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支撑农业生产是张永福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他说,“农业是要踏踏实实出力去干的,偷不得半点懒。要懂得作物生长习性、施肥习惯、技术管理、水肥知识和营销手段。”基于这样的信念,他始终保持脚下的泥土气,一直奔忙在晋北的土地上,尽心尽力用科技打通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除了开展马铃薯的科学研究,他积极奔走在晋北马铃薯主产区的田间地头,把广阔大地变成传授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大课堂。
张永福与团队成员深入岢岚、岚县的田间地头指导马铃薯田间管理
2020年,张永福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天镇县等周边地区,开展了马铃薯田间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有效帮助解决农民遇到的马铃薯部分田间生产管理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难题。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植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创业者等群体,他进行了“面对面”讲解,“手把手”传授,帮助他们既解决“一时之难”,又掌握“一技之长”,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科技的力量。同时,他还充分利用电话、视频、微信等方式,及时帮助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服务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截至目前,他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180余次,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16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
张永福也一直活跃在农业示范推广的第一线,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在参与的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国审高产优质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同薯20号中试及示范”中,通过建立中试线、生产脱毒薯苗、配套栽培技术、建立示范样板田等措施,在晋、冀、甘、蒙等省区推广同薯20号50万亩。
张永福在田间工作
“像马铃薯一样扎根泥土,扎根农村,扎根农民”,这句话不断激励着张永福在科研和服务强农兴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今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他荣获了“2022年度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是最大的肯定,更是新的起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平凡而又非凡,艰辛而又壮丽。作为一名农科人,是孤勇者,也是追梦者。”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宗旨,在三晋大地上书写农科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