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85年7月从咱们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当年9月10日正好赶上了第一个教师节。今年是第三十三个教师节,也是我从事教师这个光荣职业的第33个春秋。回顾这些年,转战天南海北,虽然斗转星移留下了满头的白发,但看着自己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心中无比的自豪与欣慰。在这里,我也祝愿所有的老师们 生活开心,工作舒心,教师节快乐!
2010年,我和韩老师(韩渊怀,李红英爱人)回到母校,次年依托国外科研基础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基金。这个基金是关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三个专家的评价都很好,但其中一个专家说刚回国,建议不予资助,因此当年只拿到1年10万的主任基金。这个事情让我们认识到咱们地方院校做模式生物,搞基础研究申请项目的难度很大。
为了确定方向,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这里特别感谢科技处杨万仓处长,在我们凝练科研方向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醒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特色,另一个是要专一,不要什么也想搞,瞄准一个方向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最终,我们选定了谷子品质。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2014年我获批86万的小米品质分子机制国家基金,今年又获批米色分子机制面上项目。
表面看来是以我的名字拿到了这三个国家基金,其实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每一个项目从构思开始就是集体讨论,申报书都要经过大家反复点评与修改,最后每一份本子还要经过团队二、三十个研究生的检查和科技处的严格审核。
非常感谢外事处、组织部的支持。团队引进了4名高水平人才;外事处促成了4名硕士生、4名青年教师赴国外学习,并在与外国专家的交流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也非常感谢人事处、农学和生科的院领导,团队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博士。团队现有20名教师,以农学、生科为主,来自全校8个学院。团队的宗旨是“学以事人、教以授道、研以惠民”。七年来共有15人次获得国家基金。
几年来,团队利用沙龙在营造学术氛围方面做了些工作,尤其在国家基金申报方面,研讨启发了大家,也启发了我们自己。引导年轻人积极参与科研、勤于观察与思考,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兴趣。有了热情,就不在乎风吹日晒、不在乎蚊虫叮咬,生科院新进博士李雪垠老师整个暑假都泡在地里,发现了一批特殊的谷子突变体材料,明确了自己主攻方向;有了兴趣,就能够自觉自愿、尽心尽力去钻研,农学院新进博士韩彦卿老师今年年初 挺着大肚子写基金,基金提交后没几天就生了孩子,有了孩子还惦记着地里的谷子,产假没有结束就开始工作。趁着孩子睡觉的时间也要去地里观察、指导学生,来校不到一年就拿到青年基金。
沙龙针对过去大家写基金普遍动手晚的问题,今年9月2日就组织了基金启动研讨,有近80人参加。建立了微信圈,有140人参与。现在正在针对专业进行分组,准备定期研讨。
回国七年来我们付出了一些,但我们收获的更多。
总之,是国家和山西的人才政策为我们铺就了创新之路,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和同事们方方面面、实实在在的支持成就了我们的团队,沙龙的创新氛围也给了我们启发与激励,一路走来,满心感激。团队的项目申报类型正在转变,过去以青年基金为主,明年计划提交10个面上项目,难度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相信,有党和国家越来越好的科研政策,加上农谷建设的好机会,我们团队也会和咱们农大的发展一样,高效快速,越来越好,越来越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