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青春执笔,书写家乡“特”“优”故事

山西日报(2025年10月28日第6版)

10月15日,乡村振兴(太谷)论坛——“青年话乡村振兴”分论坛上,作为家乡“特”“优”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公益行动的代表,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宁景浩、张英杰两位同学的发言得到广泛关注与肯定。“7万亩种植面积、6000吨年产量、5亿元总产值。”宁景浩细细讲述了家乡运城市芮城县的菊花产业,张英杰则娓娓道来家乡临汾市翼城县“醉氧香菇”和“米小力”糯玉米的品牌成长故事,这些热气腾腾的乡土调研实践成为论坛上亮眼的青春力量。

今年7月,一场“家乡‘特’‘优’农产品‘大学生推荐官’公益行动”在三晋大地悄然启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13所省内外高校的近百名山西籍青年学子踊跃参与,活动迅速发展,成为集实践育人、产业服务与思政教育于一体的新教育场景。

“84名青年学子聚焦家乡‘特’‘优’农产品的深入调研与宣传,作品总点击量超过7万次。这是我们参与推动‘特’‘优’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专业育人场景创设改革的一次新尝试。”活动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与山西省品牌研究会联合发起,作为活动总策划人,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教授何云峰被师生们的参与热情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态度感动与震撼。10月25日采访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大学生推荐官”公益行动(第1季)取得了阶段性新进展,青年学子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写下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铿锵誓言。

创新实践育人

搭建青春建功新舞台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团队长期致力于智库研究,作为科教政策方向团队负责人,何云峰连续3年带领学生开展“为家乡智库咨询建言”调研,探索形成智库咨询建言的“三明治”模式。今年6月19日,师生共建的“晋农学子智库研习工坊”公众号正式上线,并与多家权威媒体建立联动,为大学生服务家乡搭建新平台。

“特”“优”农业是该团队从2020年起便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人文社科专业如何深度参与‘特’‘优’农业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何云峰与团队师生深入研讨,围绕山西农产品品牌、阳泉富硒产业区域品牌、河曲特优农产品品牌等项目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今年,该校在“特”“优”工程项目中设立《区域品牌牵引“特”“优”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课题,何云峰获任首席专家。7月9日,项目组决定开展大学生品牌推荐公益行动;7月14日,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活动精心设计了“砥砺学生健康成长”实践育人场景、“大学生宣传家乡‘特’‘优’农产品品牌”跨学科服务产业场景、“以青春力量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战略”专业思政场景,形成“多维目标”融合的创新模式。为确保实效,还组建了由博导教授、青年博士、品牌营销专家、品牌保护专家、文创设计专家等组成的导师团队,并成立了学生编审团队,何云峰会同导师团专家对学生们进行“一对一”辅导与全流程技能培训,对每一篇稿件全方位把关,实现从活动设计到最终成果推送发布的全流程无缝衔接。

活动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活动成果在“晋农学子智库研习工坊”公众号首发,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山西农民报强农科技、乡村发展研究、山西品牌研究会公众号等10多家新媒体及专栏联动支持、积极转载,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10余所学院20多个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山西籍大学生及部分市县到村工作大学生纷纷加入……在全省各地,青年学子走进家乡“特”“优”农产品发展一线,深入调研,大同黄花、浑源黄芪、中阳木耳、阳泉富硒、柳林碗托……品牌调研手记、智库建议、短视频、品牌设计等一篇篇品牌推荐作品陆续推出。

“7月17日晚,何老师带领导师团在线辅导,吸引了300余名山西籍大学生参加。”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青年教师张志清担任品牌推荐活动协调联络人,他介绍说,截至10月25日,活动已推出品牌手记、品牌建议、品牌短视频、品牌设计、品牌文创等5大类62件优秀作品,覆盖省内外40个县(市、区),推介“特”“优”农产品品牌52个,累计创作超26万字品牌推文、630余张高清图片和6个短视频作品。

淬炼青春本色

深耕乡土写华章

“一个寻常午后,我在家乡太谷的老街闲逛,一块写着‘太谷麦秆画’的古朴匾额撞入视线。”山西农大研究生张桥遇被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吸引,在何云峰老师鼓励下,她利用暑假多次走访调研,家乡非遗在她心中“从一个冰冷的名词,变为有温度、有呼吸、有故事的生命体”。“文章发布后,同学和朋友们惊叹: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厉害的非遗,向传承老师真诚致谢。”能够以所学为家乡文化传承尽一份力,她倍感欣慰。

与张桥遇一样,在“大学生推荐官”的队伍中,众多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家乡热土,用文字记录产业变迁,在实践淬炼中实现成长蜕变。

山西农大国贸专业学生张英杰先后完成3篇高质量作品。“暑假一个半月,修改20多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写作与摄影,更懂得要让更多人看见家乡好物,必须走进田间地头,用真诚讲述每一个‘农’字号故事。”张英杰透露,有企业家特意发来消息称“你把我们产品的好写透了,不少客户看了稿子来咨询”,还有农户告诉他“现在推荐农产品,都照着你写的故事讲”。

南昌航空大学王昕然与太原理工大学鞠洋合作的《“忘忧草”成“致富花”:大同黄花产业的蝶变之路》,是两人研读大量资料、多次深入大同市云州区调研的成果。从初稿到终稿,历时20多天,修改8次。与种植户促膝长谈,听他们讲述祖辈种植黄花的故事。走进加工车间,看工人如何将新鲜黄花制成各类产品……王昕然说:“在创作过程中,每当思路陷入瓶颈,我总会想起农户‘靠黄花过上好日子’的欣喜,这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没想到你能把家乡的黄花写得这么有血有肉,比那些商业广告动人多了。”鞠洋的家人倍感自豪,这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用文字连接产业与消费者”的价值。

忻州师范学院学生赵曼雯,为宣传家乡中阳木耳,从零开始,历经半个多月制作,十多次修改,终成6分钟短视频。她开心地说:“我不仅学会了拍摄、剪辑、推文,也跨过了很多看似难跨的坎。木耳企业老板看到我的视频作品点赞说,把中阳木耳故事讲活了,比他们之前的宣传效果还好。这让我明白了‘把家乡好物讲给更多人听’的价值。”

在浑源,山西农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郝琳钰推荐了家乡特产“浑源黄芪”,她激动地称之为“一场向故土寻根的跋涉”;山西医科大学学生田文颖为写好关于“浑源凉粉”的稿子,八易其稿;山西农大食品学院学生李彦彤历经一个月反复打磨,完成了推荐作品《非遗名品:冠山连翘茶》,找到了“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的方式”。

“这不仅是一次写作训练,更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桥梁纽带。”中阳籍的山西农大计算机专业学生武舟感慨地说,“中阳木耳”成为他与乡村振兴之间真实的情感纽带,并立志“用专业视角服务地方发展”。

汇聚青春力量

品牌推荐效应多维彰显

“大学生推荐官”公益行动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校园范畴,还扩展到冀鲁等省,形成多方联动、互鉴共享的良好局面。

何云峰概括活动“八维联动机制”的牵引效果,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校地校企紧密联合,育人场景与产业场景巧妙耦合,行业特色资源与实践育人资源优化整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求学游子与家乡风物地缘嵌合,田野调研方式与数智呈现形式有机统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八维联动”的品牌助农活动,成为新时代青年学子专业知识能力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场景与新平台。

活动启动后,翼城县委统战部积极推动相关部门优选产品、协助调研,“今日翼城”专栏转发大学生优秀作品。9月8日,大同市品牌农业与科技信息发展中心主任梁全主动联系,希望转发当地“大学生推荐官”7篇优秀作品,并建立持续合作机制。9月13日,阳泉市农业农村局官网转载山西财经大学学生李嘉志的《特优农业新视角:工业遗址与富硒产业融合探索及建议》等3篇优秀作品;阳泉城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青主动对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实践团,助力研究生赵欣楠完成题为《小茶叶,大作为:阳泉牛家峪村的“绿叶”振兴路》的作品。

农大校友、基层干部与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为活动注入更多实践智慧。安泽县和川镇副镇长、农大校友吕烨积极报名参与,忙里偷闲合作完成《北崖底咸鸭蛋的咸香秘方》等2篇稿件,为的是“锚定产业痛点与群众关切选题,让推荐充满基层温度”。静乐籍山西农大青年教师巩丽娟在何云峰鼓励下勇担家乡藜麦推荐官,其品牌调研手记获家乡藜麦中心负责人肯定。

“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变为课堂,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能力,培养了深厚的‘三农’情怀。”山西农大食品学院学子完成的12件高质量作品被遴选推送,院长张立新如是评价。

“前不久的国庆中秋小长假,正值中国农民丰收季,我们还特别策划品牌强化推荐,给更多青年学子创造推荐家乡‘特’‘优’农产品的机会。”展望未来,何云峰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把‘大学生推荐官’活动打造成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副校长李捷也对活动给予了关注与肯定:要把“特”“优”工程项目实施与大学生“双创”教育紧密结合,创新场景与模式,持续激发大学生学农爱农的志趣,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持续为山西“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报道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51028/1123124.shtml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