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激发青年担当

中国青年报(2025年8月18日第6版)

在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中,青年舞者们以肢体语言重现延安文艺时期的炽热光芒。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22级学生李芮果是剧中群舞演员之一。

今年是贺玙嘉第二次投身社会实践。作为即将升入研一的学生,她加入了天津大学“拥抱纳咪(HUGNAMI)”支教团(以下简称“拥抱纳咪”支教团),将脚步迈向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一个深藏于群山之间的县城。

一些像贺玙嘉一样的大学生,暑期活跃在乡村与基层,通过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生发起主题征集,百余所高校的学生通过此次征集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与此同时,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相关主题调查,共回收来自195所高校的有效问卷1627份。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涵盖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各个年级,其中36.87%受访者每年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37.71%受访者参与过不止一次,25.42%受访者参与过一次。实践类型涵盖社区志愿服务(45.47%)、乡村振兴调研(39.38%)、支教助学活动(35.80%)、红色文化研学(33.05%)、企业探访调研(22.55%)等多元领域。

贺玙嘉第一次知道“拥抱纳咪”支教团的故事是在学校太雷广场的“百团大战”摊位上,摊位旁边的水桶里插着散落的玫瑰花,扫码便可以领取一支。带着好奇扫码后,贺玙嘉看到了一个“纯净如雪山融水的世界”,高原下阳光灿烂的笑脸、黑板前冻得通红却坚持写字的小手,“一下子被打动了”。

天津大学“拥抱纳咪”支教团成立于2010年,由松潘县上纳咪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桑介邓争和天津大学学生崔源远发起。从2010年到2025年,“拥抱纳咪”支教团共派出29支大学生支教队伍,项目也从学生自主发起的支教活动,发展为天津大学“兴学之路”001号社会实践基地。多年前,上纳咪村只有桑介邓争一名大学生,到如今,已有十几位学子考入大学。教育接力带来的改变让贺玙嘉深受触动。今年夏天,贺玙嘉踏上前往上纳咪村的路,成为“拥抱纳咪”支教团第29期支教队队长。

同样“二刷”社会实践的,还有薛茗赫。薛茗赫是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即将上大四的他利用暑假时间参与了学校“赫曦计划”赴非调研实践。一直对中非研究和国别研究怀有浓厚兴趣的他终于有机会亲临当地,来一次近距离接触。12天时间,实践团一行前往非洲肯尼亚和南非两个国家,在不同的驻外机构、企业和国际组织交流调研。

以专业为基础开展调研,也是不少团队的实践方向。今年7月,来自山西农业大学作物学、林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12个专业的26名硕博研究生组成“晋研红途志愿服务团”,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和沁县以“红色引擎驱动乡村产业,青春力量探寻振兴新途”为题开展了一周的实践调研。调研途中,当地农民“你们做的研究有什么用”的疑问让林学专业博士生李海波深受触动,引发了他对专业知识实践应用的深入思考。

调查显示,65.39%受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53.70%受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感知国情。

最初接到参演任务时,李芮果感到既兴奋又忐忑,担心自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准确地呈现出时代感。巡演过程中,来自群众的声音为主创团队打磨作品提供了颇多指引。“在延安演出后,我们与当地腰鼓队、秧歌队深入交流,体验革命先辈们走过的文艺之路”。实地探访后,李芮果和队员们对于舞剧内容的呈现方式产生了新思考。“表演不能只注重肢体动作的华美,更要贴合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李芮果看来,演出并非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主创团队与观众之间双向学习的过程。

李海波站在田间地头,看着大部分农活仍然由人工作业完成、机械推广比例较低,思绪万千。在过往科研经历中,如何做实验、写论文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而当调研团队的视线转向广袤田野,李海波惊觉对于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留待专业人才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薛茗赫所在的10人团队是个多学科融合团队,除了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还有新闻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多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硕博士生。每个人带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开展对当地青年的观察或者对非洲的学术研究。调研走访过程中,薛茗赫越发明白“青年是中非合作的纽带,跨文化互动让书本知识转化为真实的人与人的联结”。

为了“兴学”“振农”这两件事,贺玙嘉和团队成员没少下功夫。支教团成员不仅需要自己承担往返交通,以及住宿、餐食的费用,还需要为支教活动的开展筹集资金。贺玙嘉介绍,“拥抱纳咪”支教团通过众筹、文创售卖、参赛奖金、品牌合作等方式实现经费自给自足。团队还与当地牦牛绒品牌合作,不仅为村民创收,还获得销售额2%的公益反哺。

寻找品牌合作是团队今年的创新举措,贺玙嘉特别介绍了这种资金来源,“我们和松潘县的一个本土牦牛绒品牌合作,为上纳咪村争取到成为该品牌的牦牛绒原料采集地的机会,并邀请村里的老人做品牌的手工编织品和手工工艺品,帮助当地老人增加收入。”调查结果中,65.27%的受访者呼吁更多经费支持,64.97%希望增加实践项目种类。

此外,加强实践前的技能培训(55.01%)、加强校企或地方合作拓展实践资源(45.36%)、提供更多专业匹配的实践机会(45.24%)、配备专业导师全程指导(41.73%)、增加实践后的成果展示与分析(25.26%)等同样是受访者对社会实践的期待。

薛茗赫的两次社会实践经历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围绕国内的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及本土产业发展,而这一次则是在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中,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面对面交流合作。殊途同归的是,两次社会实践同样在湖南大学“社会实践+”体系框架下开展,从“社会实践+专业视角、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项计划”四个维度展开,为学生搭建起“移动思政课堂”。

调查发现,60.50%受访者通过实践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提升专业技能(54.53%),熟悉感兴趣的职业方向(36.52%),获得学分、评优机会(28.16%),明确职业规划(15.04%)等。

社会实践不仅是短期的服务,更是青年认识中国与世界的窗口。

调研中,许多村民的经历也给李海波一行上了生动一课。嫁接能手张师傅带动全村发展经济林,农民韩大叔通过直播自产自销,还有企业负责人计划将特色产品推广融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他们的“致富经”中藏着数十年来扎根土地、敢想敢做的实践智慧,每一则鲜活的案例无不是对调研团队思路的拓展。

薛茗赫一行结束赴非调研后在学校公众号上以文字形式记录了这段经历,文中提到,实践团成员在肯尼亚与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交流,当了解到中国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改善当地老百姓生活时,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我们带回来的不只是调研笔记,更是突然清晰的答案:求学到底为了什么?或许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像这些前辈一样,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让世界变好的力量。”

报道链接:http://zqb.cyol.com/pc/content/202508/18/content_415096.html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