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研究员带领团队,历经近20年科研攻关成功的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技术(以下简称“艺机一体化技术”),如今已成为长城沿线旱作区保障粮食生产的核心技术支撑。

图为王娟玲研究员在试验田里探测墒情
2008年,王娟玲在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目睹农民靠铁锹起垄覆膜保墒的艰辛,萌生了“农艺农机结合”的创新思路。2009年山西遭遇旱情,数百万亩农田无法下种,团队与农机手紧急焊制铁皮水箱,改装出简陋补水播种机,在极端干旱中实现93%的玉米出苗率。这一原始却有效的尝试,让王娟玲坚定了研发方向,但她也清醒认识到:大旱之年水源紧张、拉水成本高昂,补水播种难以大面积推广。最终,传统“豁干种湿”的智慧点醒了团队。由此,艺机一体化技术的雏形“探墒播种”方案应运而生。
2011年,首台玉米探墒播种样机问世;2013年团队带着几十台设备驰援晋城,在近200万亩受旱农田中创造了90%以上的出苗率。这场“首秀”将传统的“等雨播种”变为“向地要墒”,彻底改写了旱区春播的被动局面。

图为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技术耕作现场
19年间,团队在山间旱地里持续攻关,从第一代到第四代探墒播种机,逐步实现播种精度、丘陵适配性、智能化水平的跨越式提升。第三代机型起增加两次镇压装置和云平台控制系统,漏播率、故障率大幅下降,作业效率显著提升。如今,技术已从玉米扩展到谷子、马铃薯、向日葵等10余种作物,从单纯探墒升级为保墒、聚墒、补墒多路径协同,形成覆盖多区域、多旱情、多作物的技术体系。该核心技术于2023年入选由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更印证了技术的突破性价值。

图为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玉米出苗效果
长城沿线作为我国主要的旱作农区,该技术正在区域内多地推广。在甘肃定西市的梯田里,马铃薯采用M垄全膜双行艺机一体化播种技术一次完成7道工序,效率是人工的10倍。2023年春季内蒙古干旱,凉城县庄头夭村种植大户尉利利采用玉米微垄聚墒播种技术,一次性完成开沟精量播种、缓控释肥深施、封闭除草剂喷施、加厚地膜铺设、干土压膜等工序。让100多亩眼看着撂荒了的玉米地成功播种出苗。数据显示,该技术在长城沿线7省区推广7300多万亩,使适宜区保苗率平均提高14%、增产10%。
目前,王娟玲和团队正在筹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希望通过国家级平台建设的赋能,研究更多抗旱品种和技术,研发更高水平的中小型智能农机装备。
报道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85880?docid=12685880&newstype=1001&d=13500bc&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