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小麦所集成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沿黄流域农业高效节水提供“山西方案”

山西农民报(2025年5月13日第2版)

当前正值全省冬小麦籽粒灌浆期,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在襄汾、尧都和洪洞建设的“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与周边传统大水漫灌麦田长势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持续干旱,我们在山西农大小麦所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长势明显较好,预计亩产均在600公斤以上。”日前,临汾市尧都区为民惠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惠忠说。

集成技术模式

推广超120万亩

作为全省夏粮主产区和山西省粮食高产区,临汾市和运城市稳粮保供中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与粮食稳产的双重压力。山西农大(省农科院)小麦所党建友团队自2014年开始,以推动节水高效农业和水肥一体化走向大田粮食作物为目标,系统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施肥技术、水肥精准变量管理模式、水肥一体化下耕层合理构建和增密精播技术等,创新集成了“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2020年开始先后在芮城、新绛、襄汾、翼城、尧都区和洪洞县建设示范基地近万亩,逐渐形成了“低压微喷灌、浅埋滴灌+精准水肥管理+促控培壮节水省工”推广模式。

“这项技术浇水快、节水省工省肥,传统大水漫灌每亩地浇水一次用水100立方米以上,我们村1300多亩地,6眼水井浇水一次就需要20天左右,现在村集体将村民近800亩地流转后,集中安装了滴灌水肥一体化,5天就可浇完,剩余土地一周左右也能浇完。”襄汾县新城镇桥子沟村第一书记王斌高兴地说。

据统计,目前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在临汾、运城推广面积已超120万亩。

三级协作推广

亩均增收600余元

为加速技术应用落地,让种粮大户和“三农”经济组织体验科技的威力,山西农大(省农科院)小麦所麦玉有机旱作栽培团队构建了“研发专家团队+市县级农业部门+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广体系。

2021年以来,先后举办技术培训会和现场观摩实训会50余场,培训农户4000余人次,发放资料2万余份。团队位于韩村的研发基地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每年接待2000余人次观摩学习。尤其是今年春季全省开展的稳粮保供培训和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培训,创新应用“田间现场观摩讲解+室内技术培训+田间实训巩固”的高效技术辐射模式。

“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是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革命性技术,这种从田间到教室再到田间的技术推广模式,使新型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能真正学会用好这项技术。”临汾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赵莹莹说。

“我是参加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学用这项技术的,田间管道、施肥设备和田间毛管每亩投入300-500元,但500多亩地每次仅浇水和人工费就可节省近两万元,小麦、玉米两季节水节肥省人工和产量增加,每亩比传统大水漫灌增收600多元。”侯马市种粮大户王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抗旱优势凸显

护航粮食安全

今年春季我省南部麦田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四成以上,严重冬春连旱使今年的小麦普遍比常年多浇一水,然而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却面临严峻挑战,农户心急如焚排队等水浇地,而洪洞县广胜寺镇封里村洪洞县茂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600多亩采用水肥一体化的麦田已浇完孕穗水。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同时能浇20多亩地,他们已经浇了4次水了。

据研发团队负责人党建友介绍,“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节水省肥省药省工,周年高产,而且相同水源可扩大灌溉面积50%左右,浇水速度快,使抗旱抗寒等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大幅提升。另外这两年该技术团队在平川和低海拔丘陵地区利用小泉小水或有限水井推广这项技术,实现了“旱改水”一年低产田变成双季高产超吨粮田,与企业合作打造高产标杆示范田,实现周年亩产1841.12公斤的超“吨半粮田”。

“下一步我们在加快推广这项技术的同时,将加快研发适宜我省丘陵山区的小型移动式水肥一体化喷灌车等,计划未来两到三年,使这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为沿黄流域农业高效节水和单产提升提供解决方案。”党建友说。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NJ5InvMmKf0StRRmsrMuA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