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报(2024年12月31日第4-5版)
合署改革五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社会服务工作聚焦示范推广、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和先行县建设等省级战略多方面职能,以学运“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应用水平提档升级为纽带,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科技支撑我省“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具有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
示范推广迈上新台阶
422个项目支撑引领。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破解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打造“特”“优”农业产业品牌。实施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引领工程和“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项目422个,投资1.12亿元,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1万余亩。“杂粮智慧农业示范展示”项目,获评2023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
建成71个综合示范基地。瞄准产业需求,科技支撑一批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孵化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综合示范基地,组建稳定一批重农兴农团队;集成配套150余项优良品种、实用技术,组建了60余支专家团队,在全省不同生态地理区域累计建成农科教融合示范基地22个,产业示范基地49个,初步形成了具备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示范推广、实践教学、科普教育等用途的校外基地体系;创建了一批如大同盆地盐碱地综合改良示范、晋中有机旱作农业生态循环综合示范、太忻经济区旱作杂粮科技示范、永和酿造高粱品种技术示范、和顺农牧循环示范、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示范等各具特色、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高标准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余万人次。完善科技服务团队与地方政府及涉农部门结合,与新型经营主体结合,与地方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结合,与大学生实习实践结合,建立区域性可复制、可借鉴、可传播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与省农业农村厅、项目实施县、项目实施单位共同组织各类示范观摩会、研讨交流会及总结汇报会,参会人数累计达4000余人,同时现场培训和运用新媒体培训各类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20余万人次;在关键农时及农业灾害天气发生时,联合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开展“暖春行动”“科技赋能三夏”“防寒技术指导”等技术服务;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发布新闻报道300余篇。
校地合作全方位新提升
共建22个产业研究院。举全校之力,服务地方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提炼出“政府和产业出题、产业研究院答卷、农民和市场阅卷”一体联动的产业研究院战略发展理念;自2020年7月以来,校党政领导亲自谋划推动,以“揭榜挂帅、竞争立项”的形式组织项目,目前已在全省9个市20个县建成大同黄花、曲沃果蔬、阳高番茄、阳泉富硒、和顺肉牛、寿阳玉米等22个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产业研究院;形成“地方主导、学校谋划、部门组织、院所实施”四级联动的校地合作新路径。为进一步充分整合省内农业产学研资源,加强团队合作与协同发展,推动地方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搭建新平台;2024年10月成立了山西农业大学产业研究院联盟。
综合应用350余项成果。22个产业研究院带动百余家农业企业、千余个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直接增值提效;引进推广新技术百余项,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53项,推广“特”“优”新品种96个,已申请和授权专利100多项,为合作市县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培育培训硕博研究生、本科生500余人次,培训当地干部2000余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3万余人次。
一是带动企业直接产值效益大幅提升。如大同黄花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服务大同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17.02万亩,全区黄花及相关产业年产值17.5亿元;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推动富硒“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的高效转化,阳泉富硒产业一年多时间实现5个翻番,产业产值由3.5亿元增长到7.2亿元。二是在产业创新引领效应方面,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关键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有效解决了服务地方过程中人员分散、单兵作战的困境,提升了产业创新的服务水平。三是在综合实践育人效应方面,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科普基地、耕读教育基地、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卓越农林人才育人基地、科技小院等育人平台载体,开展了博士大讲堂、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乡村学者访问计划、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
共建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自2019年始,已共建了霍州市冯南垣村、汾西县段村、陵川县丈河村等10个示范村,通过筹措专项资金,组织校内院所,组建多学科服务团队,专项设置43个项目,与各地政府合力书写了校地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积攒了人才和科技能量;创新探索出“书记挂帅、部门组织、学院牵头、优势统筹、校地共建、产业引领、全面推进、久久为功”的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模式。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潜在优势,实现分类建设、特色建设。二是依托传统产业基础,明确各示范村的原有农业产业结构,深挖传统产业优势,为当地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校地合作双向共赢。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2023年4月,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十周年论坛上,《山西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入选第四届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评选优秀案例,山西农业大学获评全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优秀单位。
技术服务作出新贡献
开展1500余次技术服务。开展各类技术服务项目备案351项,技术服务培训备案1418个;制定《山西农业大学技术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技术服务长效机制。
持续在3个村驻村帮扶。持续派出多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口帮扶和顺县义兴镇岩庄村、曲里村、紫罗村3个行政村,聚焦重点工作、强化驻村队伍、突出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设立3个产业帮扶项目和7个产业研究院项目,创建了“项目+人员帮扶”的新扶贫模式。
推介发布200余项科技成果。创立了“晋新农社”公众号及视频号,目前共发布公众号文章300余篇,制作发布视频50余条,并推送至省级以上主流媒体;获“2023年度山西最具影响力科技传播平台”;社会服务部网站访客量最高时达到1.2万次/月。
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已率先列入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单位。
4项转化制度激励创新。制定出台了《山西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山西农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细则》《山西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山西农业大学横向项目结余资金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4项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大平台42项成果转化。2023年,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成,线上对接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山西农业大学建设子平台,线下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平台;同年又入驻在哈尔滨建设的“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两个平台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方面信息化管理,为我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及农业规划、农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决策咨询等提供展示、推介、转化对接等服务。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运行以来,已有42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平台完成转化,转化金额1242.7万元。其中,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与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通过平台签订了1000万元的玉米分子育种合作协议。
540项成果转化6978万余元。有效整合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出科技创新成果,共转化科技成果540项,转化金额6978.55万元。其中,转化金额100万元以上的5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共转化238项,转化金额1576.95万元。
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开启新篇章
建成千亩有机旱作基地。高水平建成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有机旱作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对外检测检验服务等职能。现已入驻6个院士团队、12个学校科研项目组、5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百余名本科生;在农高区核心区建成千亩有机旱作示范基地,主要承担有机旱作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现已推广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等新品种20余个,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10余项。2024年12月16日,晋创谷·农高区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完成挂牌。
90多名专家长期服务。人才支撑方面,一是借助农高区、科创中心的东风,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出台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办法》,鼓励学院和专家教授积极荐才、引才,全面推进学术院长聘任工作,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合署改革后博士招聘成效显著,近三年已累计引进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院校的博士334名。二是聚焦农高区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建设,申报的“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批和备案。三是选派专家教授与企业进行技术攻关,90多名专家长期在农高区、科创中心有关企业驻企服务。四是科技资源方面,推动谷城院融合创新平台入驻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充实、新建“五院四中心”9个农谷研究平台。在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上,成功获批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土高原东部耕地地力提升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五是在推动企业孵化方面,培育“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园”和“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两个省级众创空间,累计入驻、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84个,培养了一批创业典型、孵化了一批创业成果。引进永丰生物、万亩丰等20余家校友企业入驻农高区,建成了生物兽药产业园、农高数字乡村研究院等企业孵化平台。
900余项成果引领30万亩有机旱作基地。一是探索建立产业推广新模式。与农谷合作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协同创新平台,将科研成果 “晋汾白猪”与企业、产业的需求有效衔接;设立“谷子全程机械化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与农高区管委会联合打造1000亩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展示基地。二是服务主导产业取得新成效。围绕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和特色农业、组织科研团队承担了功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等5项重点研发项目,构建了国际一流水平的谷子基因组数据库,培育了富集养胃成分的新型优质谷子品系,开发了富硒小米、羊肚菌蛋白含片、高粱黄酒、杂粮速食粥等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山西省畜牧领域首个国家行业标准。
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4项,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3个;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项,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4个;8个优良品种实验材料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以农高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带动全省建成3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900余项;2023年,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国家科创中心)委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承担科技创新项目,总经费4000万元,开启了高校服务国家农高区建设的新篇章。
科技先行县(区)建设提至新水平
共建2个国家科技示范先行县(区)。立足太谷、临猗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构建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校领导牵头督促推进各项共建工作扎实开展,建立会商机制,将先行县(区)共建工作列入学校重点工作。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凝聚工作合力。与太谷区共同建立一中心即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区)综合服务中心、两平台即生猪、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山西太谷生猪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等一批创新研发平台;联合临猗县共建“一院两站三中心”六大服务平台。三是组建服务团队,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聚焦县域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太谷区生猪和蔬菜、临猗水果三大主导产业,连续单列“特优工程”和“产业引领”专项项目支持三大产业,遴选18名首席专家,组建28支科技团队,共146人以技术服务支持先行县(区)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四是创设配套政策,发挥要素叠加效应。出台《山西农业大学校外实践锻炼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推动人才、技术、成果等各类资源要素优先向先行县(区)集聚。五是内联外引资源,加速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向先行县(区)推介和引进大北农集团、领航达果业、盒马生鲜、晋农生物和山西鑫开元生物等10家企业和团队,助力先行县产业提档升级,并深化与神农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食用菌产业“三院一园区”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百余项成果支撑支柱产业。一是推广农业“四新”成果,解决县域产业难题。在生猪产业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形成6项成果,重点推广国审新品种晋汾白猪,集成示范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形成4项成果,选育水果番茄优良株系70个,对西瓜、辣椒等推广宜机化品种的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模式,集成一套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在临猗县水果产业发展方面,集中攻克了高密度果园减密间伐技术难题等16项技术难关,培育“抗重茬”“双脱毒”优良苗木新品种,示范应用“地力提升”、种养循环“丰淋模式”、苹果“三新”等技术模式。二是科技支撑赋能发展,打造区域产业“金字招牌”。2023年3月,武志明副教授领衔的“现代智能农机植保”研究团队,成功开发研制出“植保无人机坦克”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在太谷区梨树、枣树、苹果树等果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示范推广作业喷洒2万余亩。
培训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次。一是选派优秀干部,专职负责共建工作。通过定向选派,根据先行县(区)的意愿,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科研、会管理的同志挂职共建县(区)的科技副县长,专职负责先行县(区)共建工作。向太谷区借调外派干部1名,参与太谷国家科创中心建设。同时,先行县(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山西农大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向学校和共建县主要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二是强化人才培育,注入发展“源头活水”。联合山西农谷农民培训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培训模式,为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参与建设国家级家庭农场17个,国家级优质轻简高效技术示范园24个;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上,开展职业技术培训1600余人次,培育乡土专家、实用人才300余人次,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次;在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培育上,累计下乡服务120余次,指导农户3600户,梳理农业生产实际问题50多个。
2023年度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区)共建已圆满完成考核验收,太谷区作为创建典型在总结会议中交流发言。
“三区”人才专项呈现新局面
向58个县选派科技特派员3583人。对接沟通省科技厅、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全校科技力量实施“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深入全省58个“三区”县,以项目、团队及个人三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连续承担6年,共选派科技特派员3583人;完善制定《山西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优化管理机制,规范科技特派员选派流程;广泛推送科技特派员的典型事迹,推荐优秀特派员参加“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等活动。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EQJfW2uX5bmibKzzba2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