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让中国脱贫经验在非洲‘开花结果’”——中国专家助推非洲农业现代化

参考消息(2024年9月12日第9版)

从“更加紧密”到“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变得日益坚实。中非双方并肩携手,合作日趋紧密,机制更加健全,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中国农业援非,既“输血”,也“造血”;既充实非洲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也助力非洲国家摆脱贫困,已成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见证。一批批中国农业援非专家把根扎在非洲大地,传授农业新技术、打造试验田、推广新品种,建立持久减贫增收致富模式,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助力非洲培养更多本土人才,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不断前行。

棉花产量三年翻一番

“3年多时间,棉花产量翻了一番,这是一项巨大的成果。”今年5月在科技部举行的验收会上,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

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在马达加斯加图利亚拉省开展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与图利亚拉大学和天利农业(马达加斯加)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为当地棉花增产、节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马达加斯加人少地多,光热资源丰富,但农业生产和机械化水平低,棉花品种老化、产量低、效益差,急需进行调整优化。”多次参与援非项目的农业专家王斌介绍说。

2020年,援非团队搜集当地的气象资料,调研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价格,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概况,并与图利亚拉大学科技学院共同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

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中国农业专家带领图利亚拉大学师生,在面积30公顷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棉花品种鉴选、种植密度、病虫害防治等多项试验,并编写了“马达加斯加棉花优质高产生产技术标准”,绘制“马达加斯加棉花生产技术挂图”,让棉花种植的“中国方案”在当地落地开花。

如今,在马达加斯加棉区650公顷核心示范田,籽棉产量平均每公顷达1.83吨,比当地棉农种植田每公顷多产1.0吨,增产达到129%。

2023年,中国-马达加斯加农业研究中心在图利亚拉大学揭牌。项目团队技术骨干杨治平说,通过搭建平台,进一步推动两所大学在棉花种植技术、土壤改良、人员培训等农业领域的多项交流合作。

前不久,来自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种植大户阿玛赫向中国农业专家发来微信,询问种植蔬菜的技术要领。而在十年前,想要在这片盐碱地上种植作物,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2年至2014年,受商务部委托,中国援阿尔及利亚盐渍土改良项目团队将国内成熟的盐碱地治理理论和技术带到了非洲。项目负责人张强说,他们不仅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土壤分析仪器,还帮助当地农科院改造升级了实验室,建造了用于作物试验的温室大棚。

阿玛赫说,经过中国农业专家治理后的盐渍土,不仅能够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而且随着土质不断改良,如今种上了各类蔬菜和经济作物,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培训“带不走的农技队”

眼下,在埃塞俄比亚首都南部的阿代塔农业技术职业学院菌菇大棚内,老师和学生们正忙着采摘蘑菇、管理菌棒。经过中国农业专家安太成、杜利梅夫妻二人的数月培训,当地的食用菌出菇量从1茬提升到了6茬,不少学生都掌握了实用技术,已经能够独立开展食用菌培育。

“不仅要带他们去大棚里实践,教会他们怎么种植,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棚里留通风口、留多大、留多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山西农业大学蚕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杜利梅说。

2023年11月以来,夫妻二人将中国农村的“庭院经济”模式引入埃塞俄比亚,有效带动了当地发展。他们在试验田种植蔬菜、谷子、西瓜、向日葵,修建蘑菇大棚80平方米,还立足专业知识,通过培植桑树、桑蚕养殖,并讲授公开课、培训教师,辐射到当地5所大学的农场和实习基地。

“我们就是要提供他们需要的、学得来也用得上的技术。种植生产的东西卖得出、有钱赚,这样的技术才能可持续发展。”主要负责实践课程的安太成说。

在埃塞俄比亚近一年的时间里,安太成和杜利梅为当地学校提供多个蚕桑技术教学课件,包括 “养蚕技术”“蚕病防治”“桑苗繁殖”等,完成了全体学员约1200人的蚕桑公开课,以及当地农业系统人员及教职工共计100人的蚕桑技术培训。

“将来要带动全校的女教师都学会养蚕种桑,成为我们的特色优势农业技术。”阿代塔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阿不若汉姆高兴地说。

今年10月,安太成和杜利梅将再次前往埃塞俄比亚,开启新一期的援非任务。“我们将帮助他们建立技术示范中心、培育更多乡土人才,还计划建一座小型加工厂,将蚕丝加工成丝棉被,让当地老百姓看到种桑养蚕的成效,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杜利梅说。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中国援非团队辛勤耕耘,既“输血”也“造血”,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农技队”。

在非洲大陆东南部的马拉维,农业专家惠国强完成了近三年时间的技术援助,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的年轻人朴实、聪明,学习农业技术卓有成效。

惠国强的专业领域是玉米育种、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以及多种杂粮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我们收集了马拉维及周边地区优良的玉米品种及农家种20多份,采用中国国内的优势技术玉米单倍体加倍技术,帮助当地改善玉米育种水平,提高玉米产量。”他说。

在马拉维首都利隆圭市郊20公里处,一座占地100余亩的育种基地和技术实验室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顺利落成。利隆圭农业与自然资源大学的实习生纷纷前往试验基地,学习玉米育种技术、甘薯及香蕉脱毒快繁技术。

2024年初,大四学生玛丽来到基地学习甘薯杂交、脱毒技术,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已经能够独立开展实验。

“像玛丽这样聪慧好学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这对于今后马拉维当地建立农业实验室、发展农业技术、提升农作物产量都是有效的人才支持。”惠国强说,马拉维农业潜力很大,如果能够进一步推广玉米育种水平和效率,应用甘薯、香蕉脱毒技术,对当地农业产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中国专家组让我们富起来”

肩负着帮助非洲农民摆脱贫困的使命,援津巴布韦高级农业专家组的7名中国农业专家在2023年9月抵达这片古老的土地,接续开展新一期的农业援助工作。

早在2019年,中国农业专家结合中国扶贫经验,就建立了“1名专家帮扶2至3家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在西马绍兰省滋温巴地区的卡里马里巴斯村庄建成了“中津农业合作减贫示范村”,并将其作为扶贫试点工程,推动津巴布韦全国扶贫工程的展开。

“对贫困户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填饱肚子。”项目组组长赵珂说。专家组为农户提供玉米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先后开展3次农业技术培训,并适时提供现场指导。一茬过后,示范村玉米的产量从原来的每公顷0.45吨提高了10余倍,达到每公顷5吨,一举扭转了当地农户饿肚子的局面。

多余的粮食可以带动经济效益更高的养殖业,专家组又结合中国经验带领当地村民走上了一条靠养殖土鸡、肉兔增收的道路。农户生产的种蛋在合作社孵化出雏鸡后,由合作社统一对外销售或带回家自己饲养。专家组在土鸡选育、太阳能孵化、饲料配制、兔肉加工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

在中国脱贫专家的帮助下,示范户加布里埃尔·马布里每年种植玉米1公顷,生产玉米近4吨,肉兔养殖规模达95只。他说:“真心感谢中国专家为我家带来由内而外的改变。”

没有一种脱贫经验可以简单“复制粘贴”。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种植习惯,中国专家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脱贫模式。

在布隆迪,中国专家选取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林格四村作为“援布水稻技术减贫示范村”进行试点,探索出用“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专家组提供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的生产性投入资金,农民收获后把专家组提供的首期投入资金集中返还到指定账户供下季生产,如此循环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目前,该村已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5美元提升到2022年的450美元,成为布隆迪发展的国家级示范村。

“是中国专家组让我们富起来的。”一位布隆迪农民激动地说。今天的林格四村已经有了中国小康村的模样,村里的农户大多建了二层小楼,很多村民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我们愿用中国技术、经验、智慧,让中国脱贫经验继续在非洲‘开花结果’。”援布隆迪农业专家杨华德说。

报道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185290?d=134da0f&channel=weixin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