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孙海洲研究员应邀在动科院龙城校区204报告厅作题为《绒毛用羊源头减排及种养循环技术》的学术报告。报告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动科院院长张元庆教授主持,学院约80余名师生参加。

报告会上,孙海洲研究员以“Nutrition 1.0→Nutrition 2.0”的范式升级破题,系统展示了其团队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与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在绒山羊全生命周期精准营养与绿色减排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原创成果。他首次披露了内蒙古绒山羊的详细碳足迹图谱,指出“一只4岁龄母羊的甲烷排放占碳排总量68%,通过日粮精氨酸-瓜氨酸-鸟氨酸循环调控即可降低30%以上”,为反刍动物源头减排提供了量化路径。随后,孙海洲研究员重点解析了团队构建并已在内蒙古全域推广的“15655”技术模式:以“一体化”养殖理念为统领,搭建5大智能管理平台,锁定6大关键节点,配套5个营养要点和5H健康方案,实现“草畜耦合-数据驱动-精准饲喂”闭环管理。现场数据显示,应用该模式后,母羊繁殖率提高30%、羔羊日增重突破140 g、梳绒效率提升20%,每公斤羊绒碳排强度下降0.34 kg CO₂,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孙海洲研究员还分享了其团队在功能性添加剂研发上的最新突破:植物精油-胆盐复合制剂、沙蒿多糖-甘氨酸螯合锌、螺旋藻等天然产物可靶向改善羔羊肠道屏障、提升肌肉风味氨基酸含量,“让羊肉自带‘内蒙古风味指纹’”。借助ICP-MS与代谢组学技术,团队已建立覆盖442份羊绒、600余份羊肉的“产地-品质”双指纹数据库,实现“扫码溯源、秒辨真伪”,为山西特色羊产品品牌打造提供了样板。

在座谈交流环节,张元庆介绍了动物科学学院近年来在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此次交流为山西草食动物遗传育种和节粮降耗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以此次交流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晋蒙科教融合。动科院副院长王树华重点阐述了学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技术示范推广方面为山西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孙海洲研究员表示,山西与内蒙古地理相邻、人文相亲,两省区在地貌环境、生态结构和产业类型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他建议,双方应深化畜牧业产业合作,重点围绕沿黄地区生态建设,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种养循环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现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