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13日,我校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场景查验暨观摩交流会召开。活动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监督处、山西省科技厅和我校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监督处指派和项目邀请专家、项目课题、子课题负责人等80余人先后参与,分别深入晋中、运城、大同三地示范现场,实地查验项目实施成效。此次场景查验聚焦项目五大课题的核心技术,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效果。


在晋中榆次李坊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查验了作物耐瘠抗逆品种鉴选、旱作粮田有机培育与消障增碳、土壤耕层构建与水库营建、雨水集蓄高效利用、果园多物料覆盖保墒增碳高产高效栽培、中医绿色防控以及蔬菜、菌类高值高效生产等多项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应用,同时,还查验了基地构建的“粮(果)-菇(菜)-肥-田”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实物展示环节涵盖多类设施设备与产品:一是玉米、谷子播种及收获机具、果树点穴施肥机具及两段式好氧堆肥等设施装备;二是新型功能有机肥料、微生物制剂、土壤调理剂、抗旱制剂、中草药驱虫杀菌剂与新型仿生防虫板等产品;三是雨水集蓄设施、新型日光温室(水柱型、海荣模块型、太空棉型)等设施。现场展示了有机旱作农业绿色高效防控无人坦克的喷雾作业效果、设施蔬菜水肥高效管理系统,视频演示了“玉米探墒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在2024、2025大旱年份大面积示范应用情况。
在运城万荣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查验了废弃菌棒快速堆腐、果园自然生草刈割覆盖还田、小果枝就地粉碎还田、果园油菜割青还田等农田内循环增碳沃土和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供需等多项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应用,以及涵盖苹果绿色生产、废弃果枝生产香菇、废弃菌棒堆腐有机肥、有机肥生态还田等全链条环节的“果-菇-肥-园”生态循环综合技术模式。实物展示了苹果有机滴灌套餐肥,小果枝粉碎还田机(引进),示范园苹果绿色认证荣誉证书或标牌。现场展示了多功能无人车喷药作业、果园防霜机田间作业、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数字果园管理平台等智慧果园装备。视频演示了果园检测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功能与应用场景。
在大同灵丘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查验了农用酵素好氧发酵堆肥技术,低本高质农用酵素生产及其生态种植管理技术,包括酵素堆肥施用及酵素喷施促进荒地谷子生长发育的效果,以及基于酵素堆肥的谷子有机种植示范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废弃物处理与水肥循环模式。实物展示了发酵微生物菌种液,不同农产品废弃物发酵的农用酵素。视频演示了农用酵素处理乡村生活生产废弃物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大面积示范应用。
此外,课题四负责人在大同灵丘基地以PPT形式现场展示了抗旱品种鉴选、覆盖集雨保墒、秸秆还田耦合沼液结冰覆盖减蚀、带状立体间作轮作、垄间间作调肥、化肥配施微生物菌肥减肥增效、沼液部分替代化肥减肥增效等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应用,以及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形成的“草-饲-肥-粮”生态用养循环模式和河北坝上塞北农牧交错区形成的“畜-沼-肥-粮(草)”绿色循环模式。展示了微生物菌肥,大棚降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和集雨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系统等产品、装备。视频演示了阴山北麓旱作区特色作物带状间轮作技术、河北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绿色栽培技术等大面积示范应用。

在场景查验总结会上,项目首席王娟玲研究员汇报了项目进展,参会人员围绕实施情况展开深入交流,为项目后续结题验收把脉定向。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监督处牛贤宇对项目实施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结题验收要求,扎实做好项目验收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成果凝练,突出创新效果,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对接,加速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专家组一致认为,经过四年多的实施,该项目在土壤有机培育、消障增碳、节水增效、绿色生产、艺机一体化应用、有机物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的种养结合、用养平衡、资源高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的有机旱作农业模式各具特色、实用管用。同时,对项目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核心技术提升效果、技术模式的区域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意见。此外,还围绕项目财务审计、验收流程等关键环节分享了相关经验,提出了改进建议,为项目的高质量验收提供了专业有力的支持。
王娟玲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时表示,将认真梳理并总结专家组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加快推进项目进程,做好科研成果的评价与认定。要求各课题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强化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提升项目的整体实施效果。同时,加快经费的合规合理支出,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