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山西省后稷实验室在太原龙城校区19号楼109会议室举办第11期“后稷青年论坛”。复旦大学张一婧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陈伟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张波研究员应邀来校参加。



张一婧研究员作题为《和而不同——小麦多倍体功能表观组研究》的学术报告,从大数据定量比较与整合、转座子扩张介导转录与发育调控可塑性和表观开关适时抑制分化基因介导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了小麦多倍化的研究进展。陈伟教授作题为《作物代谢组学与营养品质改良研究》的学术报告,对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做了详细介绍,并分享了在小麦褪黑素、花青素合成通路和小麦特异性代谢通路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张波研究员作题为《燕麦新品种创新培育》的学术报告,从燕麦种质资源收集鉴定、燕麦抗病及优质性状遗传机制解析和燕麦优异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介绍了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
三场报告精彩纷呈,内容丰富。与会师生与三位专家积极交流,获益匪浅。报告结束后,三位专家与后稷实验室的青年科研人员开展了学术交流,对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提出了重要建议,并对实验室的建设进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一婧,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课题组聚焦多倍体小麦,建立表观组为核心的多组学定量建模和整合分析,系统解析转座元件、表观因子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机制,揭示了多倍体小麦转录调控、染色体稳定性及环境适应的关键基因与元件的作用机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Molecular Plant、The 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3篇,多篇入选Nature期刊纪念McClintock诺奖40周年特辑、ESI高被引及封面论文;合作发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论文。获上海市“浦江”人才、“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创新人才”称号。
陈伟,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聚焦作物代谢组学与营养品质改良。研究内容包括代谢组学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代谢物遗传位点的定位和重要代谢基因或途径的鉴定。先后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Molecular Plant等期刊发表SCl论文50余篇,总被引4000余次,4篇入选ESI高被引;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曾获2022年海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6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等奖项。
张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研究员、博导。2010年获中科院博士学位,2012-2014年赴加拿大农业部渥太华研究发展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入选科技部优秀青年人才培训计划、中组部&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兼任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资源委员会及牧草育种委员会常务理事、《植物学报》编委。研究解析燕麦重要性状遗传机制,挖掘基因/QTL及优异变异。发表论文61篇,主持审定农牧作物新品种8个,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等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