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科研学术 > 正文

农学院举办作物学科前沿系列学术报告会

4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陈阜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胡春胜研究员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温晓霞教授应邀到农学院崇慧楼二楼会议室进行了作物学科前沿系列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农学院院长原向阳教授主持,近百名师生参加。

陈阜教授以“我国作物栽培与耕作发展趋势”为题,系统回顾了我国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的发展历程,强调当前学科的核心任务在于破解高产与优质矛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构建“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绿色”的现代作物生产体系,助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陈阜教授还指出作物栽培和耕作学科必须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并在主要粮油作物超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营养强化与品质保持技术和低碳绿色生产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

胡春胜研究员作了题为“农田关键带氮过程及环境效应”的学术报告。他通过建立从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到滨海平原的农田关键带氮过程研究样带、构建农田关键带氮迁移转化立体原位观测体系及自主研发土壤N2和HONO测定方法,对农田土-气-水界面氮关键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发出‘农田关键带土/气界面:“减、抑、控、固”氨减排技术’,并提出农田关键带渗流区氮污染立体阻控技术途径。在报告的结尾,他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应加强关键带氮通量与环境响应、加强根层-深层包气带-地下水淋失联动模拟以及加强农田关键带多重氮污染协同减排技术研发。

温晓霞教授以“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效应与微生物互作机制”为题,汇报了在土壤理化性质、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对耕作的响应、保护性耕作减排水效应的可能机制和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秸秆腐解特性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效应与微生物的互作机制。该研究成果为旱作农田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望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助力我国农业朝着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报告结束后,三位专家和在场的师生进行了高质量的互动交流。在校期间,三位专家还赴农学院农业农村部黄土高原特色杂粮公共研发中心、山西省后稷实验室等平台进行参观。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