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林学院杨秀清教授课题组在农林1区TOP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IF5year= 4.384)发表了题为“Disparity in the relative roles of biotic and abiotic drivers on tree mortality between warm-temperate and temperate forest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
图1 群落水平树木死亡率最优模型的标准参数估计值(±2 标准差)
显著的参数估计值(P < 0.05)用实心圆表示
表1 群落和各组织水平树木死亡率所有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拟合度的似然比检验结果
树木死亡是森林动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森林碳循环和存储以及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决定因素。为深入理解树木死亡的驱动机制,尤其是对地处不同气候区的森林,该文章以4公顷暖温带关帝山和25公顷温带长白山森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在群落水平、耐阴水平、常绿落叶水平以及不同径级水平分析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树木死亡率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暖温带森林的树木死亡率更高,且驱动树木死亡率的生物和非生物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在两个气候区森林之间差异很大(表1)。树木初始胸径是降低树木死亡率最重要的因素,且其作用在暖温带森林更大(图1)。同种邻体作用对关帝山群落水平、耐阴、常绿和小乔木(DBH < 10 cm)的树木死亡率增加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而异种邻体作用在长白山群落和各组织水平对树木死亡率的促进作用更大。在非生物因素中,凹凸度和土壤养分对增加暖温带森林耐阴、常绿和小树的树木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该研究为未来评估森林动态的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也为不同森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校林学院青年教师宋厚娟与2022届硕士研究生周朵朵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秀清教授为通讯作者。课题组成员、在读硕士研究生陈颂、李璟、王晨林、任宇辰也参与了本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0631,31670630)、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103021223151)、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21BQ109)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reco.2023.12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