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校《“千名研究生 万名大学生 进千村入万户”大调研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今年寒假期间,学校各院部组织研究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农村广泛调研,察民生、晓农情、解难题、治学问,把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问题变成科研创新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把农业农村问题变成科研创新课题
作为我省“三农”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调研坚持调研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相结合、调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调研与实践育人相结合、调研与项目课题相结合,围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主题,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地方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开展的科研课题,模块化设立调研选题,让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落到实际农业生产实践中。
草业学院乡村振兴“芯”动能团队开展调研
这个寒假,草业学院的30名同学组成8支队伍,分别前往8个省的13个地级市(区)开展实地主题调研。乡村振兴“芯”动能团队共有6名成员,在朱慧森、岑慧芳、许涛三位导师的指导下,前往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永乐镇铁孟村和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小陈镇,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进农村、深入农户,团队成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发现了两个乡村在农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的具体举措。研究生院副院长朱慧森教授表示,“调研活动的开展让指导教师从基层一线获取了教学素材,丰富了服务“三农”的科研选题,同时也提升了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13支调研团队,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展开调研,形成了多篇调研报告,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其中,由原凯歌、李紫莲、高嘉星组成的“晋韵乡风”调研小队前往晋城市泽州县北石店镇司徒村围绕农村语言景观开展调研,为司徒村语言景观的未来发展提供启发和参考。“在多走多看中体悟当前党的二十大后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不仅加深了对于乡村发展的认知,对于专业学习与研究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团队成员原凯歌讲述着自己满满的收获。
在调研中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科学研究调研的目的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调研成果转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同学们在调研中聚焦问题,把脉问诊,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动物医学学院动物药物工程团队开展调研
在动物医学学院靳林教授的带领下,动物药物工程团队前往太谷区石象村、运城市盐湖区陶村镇东纽村等地开展畜牧业病媒昆虫危害调研。调研过程中,结合靳林教授中兽医药研发的科研方向,团队成员切身了解了病媒昆虫的危害,给养殖户普及了病媒昆虫相关知识,并将调研区域作为病媒昆虫采集及疾病监测站,为之后科研选题以及成果转化应用积累宝贵经验,让中兽药为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赋能。“通过此次基层调研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养殖业在乡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研究生阶段,我将致力于中兽药防控蜱虫的研究以解决养殖户的难题,将自己的毕业课题建立在山西大地,立志为我省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动物医学学院博士2101班裴亚萍深有感触地说。
就读于我校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MPA的杨冲宇,现任太谷区小白乡党委副书记,负责小白乡红枣产业党建联盟筹建。在公共管理学院何云峰教授的指导下,他组建了“枣红色动力”小分队,通过与太谷区农业及乡村振兴产业负责人面对面咨询、与小白乡红枣产业党建联盟成员主题座谈、与红枣种植户现场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组织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三联”模式运行的内在逻辑和面临的困境。作为小白乡红枣产业党建联盟的主要负责人和推动者,杨冲宇在调研中开阔了工作思路,“通过调研,我能够及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把公共管理扎实调研实践的方法论转化为担当经世致用社会责任的动能。”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
本次调研活动,全校共组建216支调研团队,1400多名师生参加,撰写调研报告216份,提交文章270余篇,调研范围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调研内容涉及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以及农村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组织的作用、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同学们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并针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争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资源环境学院土壤生态管理与健康生产团队开展调研
作为土壤生态管理与健康生产团队的指导老师,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廷亮教授表示,“我校组织开展的‘千名研究生 万名大学生 进千村入万户’大调研活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再贯彻再落实,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和新内涵,也是厚植‘三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新形势科技人才的大课堂和新渠道。”他对学生们在调研中的成长也深有感触,“走进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通过大调研活动,夯实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专业自信,强化了使命担当。”
农学院2023级作物学博士生宋亚萍建立起名为“兴农后稷先锋队”的调研团队,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助力情况进行调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让更多的科技在泥土里扎根,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科技红利,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插上科技翅膀,才能赋能乡村振兴。”在开展调研后,宋亚萍对科技助农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知农爱农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和农业大学的学子,我们更应该学好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在成就自我梦想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