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隆重举行新增三个博士后流动站授牌仪式

                  

    10月15日上午,我校在实验大楼博远堂隆重举行植物保护、兽医学、农业资源利用三个博士后流动站授牌仪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云龙,教育厅副厅长王李金,教育厅人事处处长郑晓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正处级调研员贾雄,我校党委书记石扬令,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常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岳文斌,党委副书记崔富春,党委委员、副校长崔克勇,副校长王俊东出席会议。我校各院部、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党委书记石扬令主持。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云龙,教育厅副厅长王李金,校党委书记石扬令,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常生共同为我校新增的植物保护、兽医学、农业资源利用三个博士后流动站揭牌。
    会上,校长董常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及两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改革发展的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领导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战在学科建设一线的老师们、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他说,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校多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特色学科,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促进特色。我们紧紧抓住农学、畜牧兽医等传统优势学科,建立起了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博士点、二级博士点、硕士点到本科教育的完整体系,在诸多国家级领域实现了突破,带动了全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我们的学科建设突出了“地方特色”和“农科特色”,面向山西地方经济建设需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千方百计寻找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点,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我们重视学科的更新改造、交叉融合。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学科进行更新改造,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后劲。逐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交叉融合,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增设了一些非农专业和近农专业,在更加宽泛的领域为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近几年,学校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高层次人才吸引计划、国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计划、优秀博士吸引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学有所成的专家回校任教、讲学或从事科研工作。目前,我校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到总数的7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占到总数的25%;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师后备队伍进一步扩大。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优化学科发展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坚实的物质条件作保障。2002年,学校启动了科研工作量津贴制度,每年用于科研奖励和科研工作量津贴的资金超过150万元。我们设立青年创新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为他们深造学位、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了诸多便利。学校近几年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投入达5000余万元,实验室、实验基地、工作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实验室资源分散、小而全、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四是高度重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工作。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博士后流动站的作用,把流动站作为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了解学科动态,创新研究方法和途径,向学科研究的纵深发展。自2001年、2003年先后设立畜牧学、作物学流动站以来,我们已经有在站博士后12人,出站博士后5人。总共17人中,就有15人获得副高以上职称,2人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人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1人成为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要项目负责人。博士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5项,支配科研经费达100余万元;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2007年有1名博士后获得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可以看出,博士后已经成为了我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并且在学校吸引、培养和稳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科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学科交叉和学科的优化调整,为全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云龙首先代表省人社厅向山西农大和新设的三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他简要介绍了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博士后人才对国家科研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博士后流动站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平台。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把人才队伍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制订了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下大力气搞好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提高博士后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力争使全省博士后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山西农大现在共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在这些学科上的现有实力和优势,也是这些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一步发展的新的起点。
    他希望学校党政领导要继续高度重视新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首先要做好招收博士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建设,选择好并拓宽博士后研究项目的领域,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博士后进站开展科研工作;其次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安排好进站博士后及其配偶、子女的工作和生活,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待遇上从优,激励博士后安心工作;三要充分发挥校内、校际学科之间的交叉优势,以学校、学院与有关科研单位的联合优势来激发博士后的创新能力,为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确保博士后流动站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四要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稳步扩大招收规模,使博士后科研人员逐步成为学校科研力量的重要来源。
    教育厅副厅长王李金在祝贺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的同时也就流动站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学校能够建设好这一科研平台,要很好地组织农大的科研资源,集中优势资源,加强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在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凝聚人才的学术高地;二是希望学校要组织好人才队伍,依托现有的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充分发挥学校的吸引力,吸引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进站开展科研工作,并通过博士后的进站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师科研队伍的结构;三是希望进一步凝练好科研方向,要瞄准学科前沿、面向实际需求,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农学院院长李生才作为设站单位代表进行了发言,他表示,这次我校3个流动站的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的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以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高水平人才和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建立了新的平台,我们要以此为新的起点,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工作。
    博士后代表段智变博士表示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在研究工作中做到勤学、专研、实干,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高标准、严要求、耐寂寞,争取创造一流业绩,为我校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党委书记石扬令强调指出,多年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对我校学科建设和其它各项工作都给与了热情的指导和积极的支持,今天两位副厅长亲临现场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同时,也希望人社厅和教育厅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校的学科建设,帮助和指导我校建设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博士后制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单位的科研实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我校科研流动站较大幅度的增加标志着我校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的不断提高。希望相关学院要以现有的科研流动站为品牌,紧紧瞄准山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强化内涵建设,吸引优秀人才,争取重大项目,打造创新团队,培育重大成果,切实发挥好科研流动站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何玮)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