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董常生校长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并接受新华社专访

日前,正在北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董常生校长就农业人才培养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社专访,摘录如下:

 

董常生:重视“三农”还需加强农业后备力量培养

新华社信息北京33日电(记者赵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靠人才,关键在技术。”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视“三农”发展,还需要加强农林院校建设及农业后备力量的培养。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与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竞争力都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面临政府投入不足、学费标准较低以及贫困生较多等问题,不堪培养农业后备力量重任。

  此外,农林院校招生、学生就业难度增大。从1999年到200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增加了约5倍,农林院校学生数量却只增加了2.5倍,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从3.49%下降到1.82%。在全部11个学科门类中,农学学科在校生人数仅高于哲学、历史学,与国家对“三农”的重视背道而驰。家长不愿意孩子报考农科专业院校,毕业生学农不择农。如果没有近几年党和政府的严格限制,“更名热”“合并热”已经很可能淹没了农林院校。

  为此,董常生代表建议国家把支持“三农”的部分资金用在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上,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并参照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做法,逐步免除农科大学生学费。他建议,中央应尽快制定免除农科大学生学费的实施方案,建立规范的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被免除的学费,由中央、省两级财政承担,要明确中央、省两级财政对高等农林教育承担的责任和比例,使该项经费投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确保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要根据我国中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中西部省份的农林院校投入承担更大比例;对较发达省份,主要由省财政承担,也应明确投入数额,避免随意性。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改革,建议从省级财政较薄弱、学校发展非常短缺的院校着手,再向发达地区扩展;要从本科院校着手,再向专科院校扩展。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