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在创业路上,虽有许多坎坷,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李文军创业小组的无公害山药高产高效栽培项目,亩经济效益达到了6000元;还有小组达到了4000元左右。”
“去年参加创业实践的蒙雨田、冯宇鹏同学,已被今年的创业小组聘为技术指导。”
“今年的17个项目组已进驻基地,其中还有新成立的‘净菜加工销售小公司’和‘作物蔬菜高效立体种植合作社’。”
在最近召开的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总结会上,不论是学院领导,还是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和同学,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写满了每个人的脸庞。
学校扶持造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我校历来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早在2003年,就先后启动实施了“校友导航——成功者之路”、“青年企业家进校园”、“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教育工程,主动邀请学有所专、业有所成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优秀校友、省内外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团队负责人来校为大学生作报告,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创业意识,拓宽创业思路,增长创业见识,丰富创业经验,在全校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2006年,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在校大学生依托专业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目前已有山西威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飞帆电脑工作室、食用菌蔬菜大棚栽培、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学生创业团队脱颖而出,涌现出了周红涛、石俊斌、黄超、何坤等一批创业典型。2009年,为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农业创业园区”,设立了大学生“金银焕创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分层次指导、多角度扶持,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响应学校号召,农学院率先成立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业基地”,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业专家团队,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理念确立、创业运营等方面指导和帮助;投入1万多元,对种植创业基地的10亩土地进行平整、施肥、丈量,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启动实施。对于这种新型的创业实践形式,同学们踊跃参与,共有218名学生报名,先后申报了30多个项目,学院专门组织专家对各团队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最终确立了15个团队、130名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为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院成立了由原党委书记马健宏、院长李生才为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以副院长王建明、李卫东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成立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管委会,制定了示范园区规章制度和工具借用须知,明确职责范围,确保规范管理,着力为创业基地提供后勤保障。活动开展期间,学院领导经常到田间地头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对品种选择、育苗移栽、施肥保墒、整地覆膜等各环节进行精心指导和示范,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创业热情。
2009年6月22日下午,校党委在农学院种植创业基地召开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场工作会。校党委书记石扬令对同学们创业实践启动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获得的宝贵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农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走在了全校的前列,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创业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想的萌发,树立了学农、爱农、为农的思想,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石书记希望农学院要加强管理和总结,着力为全校学生创业实践的广泛开展树立榜样,提供经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常生说,作为农业大学的一员,全校师生都要形成一种理念,就是要把科研做在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他要求各学院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要不断转变观念,探索好的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时任纪委书记滑云龙希望各学院及时做出规划,结合专业实际开辟实践项目,着力为同学们创新创业搭建更多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
创业路上苦乐多
创业路上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从项目选择、翻地起垄、浇水埋土、地膜覆盖、田间管理到产品销售,同学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历了艰难的考验,每个创业团队都有着艰辛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迹……
座谈会上,第四创业小组组长汪鑫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创业中的难忘经历:“在项目选择和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慎重。因为项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既要离所学专业不远,还要有市场前景。于是,大家就泡在图书馆、跑到网吧机房努力地查找资料,多次找王玉庆老师咨询请教,并最终在王老师的指点下选定玉米板蓝根杭白菊立体高效种植项目。”“项目选定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我们还需要从头学习药材种植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这时又是王老师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他不顾上课后的劳累,多次召集我们讲解专业知识,还亲自到地里手把手地做示范,并为我们无偿提供药材种子及幼苗,让我们感动万分,也进一步激起了我们做好项目的信心和决心。”“田间管理是农业项目创业中的重要环节,而除草则是田间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产品品质和保证食物安全,我们放弃使用除草剂,动手用锄头除草,每个队员手上不是磨出水泡就是磨掉皮,但我们无怨无悔。”
回顾一年来的创业路,那个创业小组又何尝不是尝尽辛酸,艰难前行?
第十六创业小组为实地考察所选辣椒间种玉米立体高效栽培项目的可行性,队员们20余次骑车到20多里外的胡村镇辣椒基地,向村民询问辣椒种植技巧,请教优质高产经验;第三创业小组为了不耽误课程,又尽量避免数据误差,曾无数次在炎炎夏日头顶烈日,在地里坚持进行玉米各项生理指标的测量;第十三创业小组郭世胜田间劳作中曾不小心将锋利的钉耙插进脚里,其情其景我们可想而知,可伤好后,他又重返园区投入劳作……
“周末。清晨。大风呼呼地吹着,正是睡回笼觉的大好时机。但创业小组的同学们却都躺不住、睡不着了,大家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一个一个地匆忙赶到创业园区。土和沙掺杂着打在脸上生疼,但我们顾不了那么多,在实验田里东奔西跑,抢着按压那些被大风吹起的地膜。”“正值暑期,炎阳当空,空气就仿佛停滞一般,像蒸笼一样让人闷热难耐。而此时我们创业小组的同学们却头顶烈日,钻进玉米地里锄草,玉米叶子像锯子一样在我们脸上、胳膊上来回划着,玉米花粉像沙尘一般洒在脖子里、衣服里,叫人很是难受,但我们都在坚持着、坚持着……”“出土后的甜瓜蔓条肆意漫延,满地都是。在别人玩游戏、聊天时,我们却在烈日下向王玉庆老师、杨师傅学习整枝打顶技术,精心呵护那些小精灵茁壮成长……”每当回顾起这一幕幕场景,第十三创业小组组长张瑞栋及其12名队员就感慨万千。
是啊,在过去的一年内,各创业小组为使创业项目走向成功,实现大家的创业梦想,队员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就像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呵护着田地里的作物,倾注多少热切心血,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当现在大家回味这段往事时,更多感受到的是自豪,洋溢着的是欣慰,因为这些故事不仅感动着周围的人,甚至“我们都为自己的表现而感动!”
“我们选择了硬粒和黑糯鲜食玉米两种两收模式栽培项目。在玉米销售时,因为没去调查熟悉市场,使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当有顾客说我们卖的太贵,我们立刻就慌了手脚。但面对挫折大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马上分散开了解市场,集中商量对策,经过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历练,在不断地与顾客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我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在一元一元积累收入的过程中,我们挖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收获了喜悦与甜蜜,也认识到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母抚养我们的辛苦。”
在“创业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问题的探讨中,同学们更是踊跃发言。第三创业小组组长高蓉这样讲道:“农产品销售关是大家创业中的最大障碍,产品销售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但经过创业锻炼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市场销售经验,这些将会让我们终身受益。”高蓉话音刚落,第六创业小组组长冯宇鹏就接起话头,讲起他和队员们在农产品销售中遭遇的尴尬:“有天早晨,我们高兴地把刚刚采摘的西葫芦运到菜市场进行销售,到上午十点左右,我们却遭到了几个商贩的指责和呵斥,并满口脏话,让我们搬离。大家憋屈不过,就和商贩理论起来,却招来殴打,连推带打把我们推出十多米远,多亏队员王红红迅速向马金虎书记作了汇报,马书记及时赶到才化解了这场矛盾。虽说这是创业中遇到的小麻烦,但我们却从麻烦中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干什么都要讲程序,无规矩随意盲目地进入市场,遇到麻烦也是情理之中的。”
创业路上困难重重,但各个创业小组都没有望而生畏,退缩不前,而是团结协助,坚持了下来。他们尽情享受着创业过程的快乐,细数着创业这笔宝贵财富。
“如果说创业前期让我们体验更多的是艰辛,那么后期感受更多的则是快乐,尤其是看着我们的小西瓜一天天长大,那种幸福真是难以言表。”“我们也会快乐地看着刨出的山药,山药就好比是我们的孩子,也只有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快乐,虽然很累但是很值。”第五创业小组组长张阳阳在座谈会上这样形容团队创业过程中的喜悦。山药栽培和红薯西瓜间作高效栽培是他们选择的创业项目。而第十六创业小组组长周立波的发言更是突显了同学们在创业中获得的巨大快乐和满足:“平时,除了去地里干活外,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也会去地里走走,看着玉米和辣椒一天天地成长着,心里便会油然而生无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心里的一切压抑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当谈起创业中指导老师给予的帮助时,更是引起各创业小组成员的强烈共鸣。
大家争先恐后地说道:“马金虎老师对我们很多组的项目选择都倾注了巨大心血,还常常深入田间地头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和同学们一起翻地挖沟”;“在园区的规整过程中,李卫东老师和我们共同修整水渠,为我们创业学子鼓劲打气”;“崔福柱老师主动为我们提供物质帮助和技术指导,为创业园区提供三轮车等工具”;“农作站李建明老师更是为整个园区的规划和我们的创业日夜操劳,手把手教创业队员种植红薯秧苗,与我们共同编织创业梦想”;“张作刚老师常常早上比我们还早到创业园区,为我们的种植作物和园区拍照,对大家的疑问作细致的指导”;“王美琴老师更是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帮我们联系出售蔬菜”;“还有学院的博士生,比如贾变桃博士等,也参与到了我们的创业实践中,她手托扎手的南瓜叶子,亲自指导我们如何区分病叶和进行病虫害防治,这对我们更是极大的鼓舞,我想创业实践基地或许可以起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孵化器作用,引导更多的同学走向创业之路”;“老师们躬身亲行、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的园丁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我们,更激发着我们学农爱农的激情”;“老师们的无私帮助、悉心指导,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奋进的动力,为我们创业树起了坚强的后盾”;“正是老师们的率先垂范,拳拳事农爱农之心感染了我们,我们也将立足农业,深入农村,立大志创大业”。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同学们在创业实践中的苦与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描绘出同学们经历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一幕幕专家教授与学生共同劳动齐奋进的场景更是将指导教师“事农爱农之情结、无私奉献育桃李”的精神谱写的淋漓尽致。
一路走来收获丰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创业过程有辛酸,也有甜美;有苦辣,也有快乐。在一年如火如荼的创业实践中,同学们从选题到实施,从种植到收获,切实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地里,生产实践充实进书本”,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农大特色的创业实践之路。
理论联系实际,付出就有回报。第三创业小组组长高蓉在座谈会上曾这样说,“从玉米出苗到收获,我们熟悉了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并学习了土壤学、气象学、栽培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记忆与运用,丰富了专业知识体系”。“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请教老师、查阅资料,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种植技巧,在巩固书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也学到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小窍门,催生了我们立足农业开创事业的念头。”第十创业小组组长黄广春补充到。在探索甜玉米套种旱黄瓜立体栽培过程中,他们组的项目遭遇病虫害侵扰、行株距把握不准、覆膜效果不明显等实践问题,他们对此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个好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基础,和睦向上的团队氛围能给我们带来奋进的动力,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激情,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朝着我们的共同目标努力”!在第十创业小组的创业总结中有这样描写团队合作对创业重要性的语言,他们也表达了各创业小组的共同心声。正是各组队员同甘共苦,精诚合作,在淅沥的雨中抢搭拱棚,在炎热的夏日拔草锄禾,在皑皑白雪中搬运储藏,相互协助共进,共同努力奋斗,一起辛勤耕耘,才有今天丰收的喜悦,才取得今天骄人的成果。在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创业后,各小组成员间相处越来越融洽,感情越来越深厚,集体荣誉感也越来越强烈,形成了很强的战斗力。第六创业小组队员这样说,“正是大家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才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趟出这条创业路。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还愿一起共患难、同甘露,走创业之路”。
创业队员们在分享创业中苦乐酸甜的同时,也没忘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创业建议献给以后打算在农业领域创业的同学们。
“首先,必须选好农业项目。项目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创业团队的奋斗价值,只有创业前紧贴市场进行周密的调研,选择适合实际的创业项目,才有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和平台。”第八创业小组组长任建勤在用他们创业前期因项目选择失误而导致失败的例子现身说法后总结到。“其次,必须具有技术支持和良好的田间管理。农作物种植栽培时,要根据作物的自身特点,掌握作物的习性,控制好生长周期,做好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并及时除草翻蔓。”第七、第十四等创业小组,在创业总结中,从选址整地、播种育苗、苗期管理、植株调整到水肥控制等整个种植作物的技术要求,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特别强调技术对农业创业的重要支撑作用。“第三,必须把准产品入市脉搏,这是整个创业的根本和落脚点。进行农产品规模生产,即将入市前,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对产品价格及市场需求做出合理判断。同时,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保持产品特色和明确竞争优势,争取稳定的客户群。”“第四,必须有一个精诚合作的创业团队,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第五,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奖罚分明,严格执行。”这是许多创业小组负责人共同的心声和体会。
谈起同学们的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学院领导同样也是感慨万千。
崔福柱老师说:“书本知识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学生们的创业实践,正好弥补了这一环节,其实我们老师也从实践中学到了不少新兴、实用、鲜活的生产技术。”“通过创业实践,同学们得到的是综合锻炼,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深化,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还有学生对农业兴趣的激发和自信心的提升”。张作刚老师在谈完学生后,继续兴致勃勃地讲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践性较强,对年轻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农学院党委书记席丛林说:“在了解情况和参与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我有两个突出的感觉,一是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最初报名参加的同学就有280多人,占到06、07级学生的45%;二是实践的效果会非常好,不仅参与的同学们得到了锻炼,也进一步激起了更多同学的创业热情,2010年仅08级就有140多人参加到了创业实践中,几乎占到了全年级学生的一半。”农学院院长李生才在谈到自己的感想时说到:“一年的创业实践,对我启发很多。首先是学生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才智,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去开发;其次是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必须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再有就是,将大学生创业实践与学生将来就业创业、与青年教师科研锻炼结合起来,我们仅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下一步还要深入思考和推进。”
农学院同学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也在全校引起了示范效应。据校团委书记冀建峰介绍,园艺学院大学生艺术设计工作室已于3月份正式启动,园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正在组织学生申报项目,工学院大学生工程技能培训及创业基地正在积极筹备。(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