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李(钙果)为我国特有的灌木林果资源,是山西农业大学一个特色研究领域。从1987开始,我校杜俊杰教授就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野生欧李资源考察与收集保存工作。
刚开始,调查工作很辛苦,没有专项经费、缺少科研人员,杜俊杰就利用假期带上弟弟妹妹上山去调查,一个山脉一个山脉地考察,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考察,摸清了全国野生欧李的分布特征,明确了欧李的生物学特性,并发表文章进行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欧李的关注。
在考察中,发现欧李耐寒、耐旱、耐瘠薄,并具有较强的固土保水能力,果实色泽多样、香味浓郁,含有较高的类黄酮、有机酸、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天然活性成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发现这种野生果树不仅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而且在功能食品和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巨大开发前景。
1995年,杜俊杰确立了将“野生欧李驯化为栽培种”重要研究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欧李选种、栽培及利用研究”研究成果获国际领先水平,2003年选育出了全国第一个欧李品种‘农大3号’。从此,欧李由野生状态进入了良种栽培阶段。
但是,一种果树要真正形成一个产业,还需要从多样化品种、栽培技术、贮藏加工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突破。从2004年之后,杜俊杰凝练研究思路、充实研发队伍,向品种专用化方向迈进。近十年来,团队陆续选育了‘晋欧1号’‘晋欧2号’‘晋欧3号’‘农大5号’‘农大6号’‘农大7号’共6个不同用途的欧李新品种,其中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2019年3月,“山西农业大学省级欧李林木种质资源库”列入山西省第一批林木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优异种质390余份,为后续欧李种质评价和育种研究贮备了丰厚的种质材料。
山西农业大学选育的系列欧李品种推广到东北、华北、西北多个省区,广泛应用与水土保持和沙化治理,在宁夏中卫降雨量不足200mm的压砂地可正常生长结果;在陕西榆林、甘肃酒泉、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区,农大欧李品种用于沙化治理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栽培效果显著。早熟品种‘晋欧2号’欧李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发展1.5万亩,实现了黑龙江寒地欧李栽培的零突破。杜俊杰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30多年不懈的研究,使的欧李成为北方人工栽培的第20种果树、人类利用的第501种可食植物,目前全面总栽培面积接近15万亩,农大系列品种占到全国总面积的80%以上。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新灌木果树,欧李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大钙果”也称为山西农业大学一张小有名气的标签。
为推动欧李这一特色果树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杜俊杰的欧李团队与我校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开展广泛合作,跨学科组建了较为强大的研发团队,在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欧李良种繁育技术、机械化管理、生态化栽培,产品开发等研究,首次完成了欧李全基因组测序与生信分析,为分子辅助欧李品种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在国家大健康理念的政策背景下,欧李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企业合作,欧李团队把保健功能物质挖掘与功效评价作为近期研究的核心,与企业合作研发了欧李纯果汁、欧李果酒、欧李钙片、欧李口服液、欧李叶茶、欧李仁油胶囊、欧李低糖果酱等20多类新食品,开辟了欧李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途径,实现了果实、叶片、种仁的综合开发和多元化应用。
30多年来,杜俊杰带领的欧李团队坚持不懈的研究及推广,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欧李的认知和认可程度。2012年束怀瑞院士给国务院递交的《中国果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欧李列为我国的战略性果树树种。2013国家林业局首先将欧李列为木本油料树种,2016年科技部和林业局在《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2016-2025年)》中指出要将欧李列为“区域性经济林树种”加以研究和创新。2017年,山西省林业厅将欧李列入“山西省八种主要林木目录”。2016年,“第一届全国欧李研究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山西农业大学召开,有力宣传和推动了欧李科研和产业的发展。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召开了“第五届全国果树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邓秀新院士高度评价此研究为我国近几十年来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
如今,杜俊杰虽然已经退休,但依旧为欧李事业忙碌,但他考虑最多的是培养年轻人,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尽快成长。“加强欧李功能物质挖掘和医疗保健功效研究,尽快使欧李进入药食同源原料目录”是年轻一代欧李研究人员的重要使命,肩负重要使命,他们有信心让欧李成为“政府的生态树、企业的摇钱树、老百姓的健康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