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专题宣传 > 正文

赴汾阳贾家庄学习有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主任 王宇雄

2017年6月2—4日,我参加了校党委组织的汾阳贾家庄处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专题培训班。两天紧张的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和素质拓展,收获颇多,既提升了理论认识,又感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既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又感受了团队成员合作取得成功的喜悦。其中体悟最深的就是贾家庄村党组织带领全体村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和精神。

一、党的领导是贾家庄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

解放前的贾家庄在汾阳县以贫穷闻名。流传着:“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春天返碱白茫茫,夏天雨涝水汪汪。村里只有三件宝,甜苣柳芽芦苇草。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恓惶。”的民谣。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贾家庄的贫下中农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办起了汾阳县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互助合作之路。1954年—1965年,贾家庄党支部带领村民治水改碱,改变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创造性地采用“开渠截流、沟洫台田、起高垫低、浅浇洗碱、铺沙压碱、碱土搬家、增施肥料”等方法,逼退碱魔,拔掉穷根,精心绘制了一幅“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园美景。1965年,贾家庄平均亩产达到816斤,成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产量跨长江的村庄,被誉为富庶精致的北方江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奋斗,贾家庄不仅脱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为了富裕村,而且还成为了当年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

二、集体主义是贾家庄经济腾飞的强大凝聚力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包产到户后,大多数村庄由于集体没有什么资产,一下子就分下去了。而贾家庄经过老一代共产党员的奉献和开创,已经积累下百万元的资产。如果往下分,应该怎么分?而分下去之后,就会成为一个“空壳村”,再发展就没有动力了。巨大的压力摆在了贾家庄村党总支书记邢利民面前。在这个历史抉择的紧要关头,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邢利民一边组织贾家庄的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中央相关文件精神,一方面组织人进行考察论证。于1982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层经营的新管理经验,决定实施一集中、五统一、三田到户的战略性决策。双层经营体制为贾家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全村耕地“六七十亩一方田,一路两渠四行树,渠成网、地成方,道路笔直树成行”,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改革开放后,邢利民等村干部带头创办个体企业,发家致富。个人富裕之后,他们想的是大家富裕,村干部主动将自己的企业无偿捐献给村集体,1986年后集体企业在高起点上滚动发展,陆续兴办塑料厂、编织袋厂、木器厂、农修厂、造纸厂、印刷厂、煤气灶厂等二十余个集体企业,以“滚雪球”的办法壮大集体经济,完成资本积累。后来,经过不断地整合小型企业、淘汰污染企业、转型耗能企业、发展绿色企业,形成农工商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为贾家庄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改革创新是贾家庄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早在1958年至1966年,贾家庄就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机具改革运动。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先后革新、创制三齿耘锄、追肥耧、手摇脱粒机、脱粒机、铡草机、碾米机机等,革新各种机械十九种三十四台(件)。1965年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亲自到贾家庄视察农业机械化工作,将贾家庄确定为农村集体机械化试点,部分农机具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展览。当年夏天,贾家庄被树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后,贾家庄干部正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集体富裕的道路。步入新世纪以来,贾家庄人民在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投资数亿元建成了盛世酒业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文化体育广场、四星级裕和花园酒店、贾家庄展览馆等项目。如今的贾家庄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欣欣向荣,文化事业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成为了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尽管在贾家庄的培训学习只有短短两天多的时间,但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贾家庄的脉动。作为一名农大人,更加增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更多的村庄又好又快发展。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