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农大人物 > 正文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常明昌先进事迹

常明昌,男,汉族,1964年1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

他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荣誉30多项。2013年被山西省科技协会和山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联合授予“山西省科技传播标兵”,并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五届山西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5年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和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师德标兵”;201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荣获奖章”,并入选“2016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候选人;2017年被山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山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并再次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作为团队负责人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被山西省人社厅和教育厅授予“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常明昌劳模创新工作室”。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华英才》、《中华儿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团结报》、《山西日报》、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等报道。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


上大学时,常明昌就励志以小蘑菇撑起造福人类的一片天。33年执着筑梦、追梦、圆梦,做了立德树人和科技扶贫两件事。率团队在全国首开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坚持在学生中撒播科技创新创业的火种,培养出了黄超、江利斌等受到国家表彰创业典型,是无数学生心中的“男神”。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胸怀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念,支持和支撑他一路拼搏攻坚克难。在山西省40多个市县科技服务,引领全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近十年间产量、产值分别增加了4.0倍和5.6倍,2018年产值突破28亿元,山西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水平走到了全国前列,为促进全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他的事迹入选科技部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

一、真才实学授道,百年树人谱新篇

育人成就千古大业。常明昌教授牢记育人使命,33年坚持奋战在本科教学工作第一线。讲授《食用菌栽培学》《真菌分类学》《高级食用菌学》等课程,主编了全国规划食用菌本科和专科统编教材4部。《食用菌栽培学》一直是学校听课规模最大的校选课,每个学期330人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不管科研和社会服务多忙,他从不耽误学生一次课,每次课前还都要认真备课。学生喜欢听他讲课,说“常老师讲课生动,每次讲课都是那样富有激情,传授知识总是能在生活经验中找到影子。”

经过长期积淀,在山西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乃至我国食用菌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科建设在全国名列第三。为了培养食用菌专业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他经常组织学生们到食用菌企业参观学习。每年暑期安排大二的学生去食用菌龙头企业顶岗实习,接受全方位的实战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在学生中播撒科技创新的火种。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他手把手地教会实践技能。他先后为近2万名本科生授课,培养出一批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如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江利斌,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的“蘑菇王子”黄超;还培养出大量的食用菌本土实用人才,有效地推动了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二、潜心研究探索,科技创新立潮头

早在读大学期间,常明昌师从著名真菌学家刘波先生,受到了刘先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熏陶。他经常跟随先生辗转于深山老林,调查食用菌资源,研究其生存生长规律,看到了食用菌开发利用、造福人类的光明前景。从那时起,他就萌发了站在刘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要有自己的作为,要有新的作为!

创业之路多艰难。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憧憬着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梦想,开始了“蘑菇”生涯。33年来,不弃,不馁,坚持研究不断线,实现了两个自我突破。一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创业伊始,一分钱经费也没有。他横下心,借来一辆吱吱呀呀作响的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儿。饿了,泡一包三角八分钱的方便面。面对过往行人不时投过来的诧异目光,他涨红的脸上布满了羞涩。但就是这样挺了过来。二是敢为人先的开拓气魄。从找空地,挖地沟,建原始“菇棚”开始,到下决心拿出所有积蓄创建省内第一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一路自付学费、自担风险地拼杀过来。

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他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其中近两年发表SCI一区Top 3篇,出版著作12部,发表16个新种,培育食用菌新品种2个,率领团队完成技术标准19项,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研发的产品荣获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业博览会5项金奖。1992年白手起家创建了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2002年自筹资金近千万元,创立了省内最大的食用菌研究基地。团队获得了科技部的“山西食用菌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平台,获得了省内7大平台,分别是省教育厅的“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省科技厅的“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菌山西省科技重点创新团队”及省农业厅的“山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

2014年以来,他主持了国家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国家星火项目,还主持了山西省科技厅历史上最大的农业重大项目——山西省煤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设施食用菌高效碳循环研究与示范”,这给食用菌产业链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平台支持;完成的7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的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这对全面提升食用菌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三、科研做在田间,成果转化促扶贫

科技服务需要爱心奉献精神。多年来,常明昌教授一直坚持科研接地气,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生产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广到实践中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小蘑菇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农业生产,撑起造福人类的一片天!从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庭院技术模式,到农业产业化技术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时间、空间、科技含量、产量都实现了跨跃式发展。这“三级跃升”,他感触最深的是:作为农大的教授,要心系农业、农村、农民,研究要上水平,服务“三农”要热心,推广成果要恒心,用科技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拉动新兴产业,帮助农民致富。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他设立了免费技术咨询电话、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还经常深入农户具体服务,反复讲解,真心实意帮农民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想方设法帮他们脱贫致富。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迫切要求来农大学习实践的需求,而原始简陋的菇棚无法展示蘑菇栽培的全过程,他把自己家全部积蓄贴上,又千辛万苦自筹资金,创办了省内最大的食用菌培训和研发中试基地。

33年来,先后在临县、汾西、广灵、昔阳、陵川、万荣等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扶贫,在实践中发明了抹泥墙栽培灵芝、香菇、猴头新模式,创立了黄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在高平、广灵、左云、泽州、清徐、尧都区、太谷等地建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北冬虫夏草基地,社会经济效益约36亿元。

现代技术能精准控制生长要素,摆脱传统食用菌栽培受气温等自然条件的束缚,能周年生产,并优质高产高效。他带头建成了山西省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车间。先进技术的成功示范,吸引了社会投资,从此山西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2005年至今,常明昌教授率团队先后帮助31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年产值过亿的有6家,上市企业2家。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厅、山西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了山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引领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由2009年的总产量9万吨、产值5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36万吨、产值突破28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增加了4.0倍和5.6倍,使山西省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水平走到了全国前列,为促进山西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被业内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他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入选科技部汇编出版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是山西省高校唯一入选者。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他把蘑菇情结深植生命的修养,有为蘑菇事业奉献终身的自觉,在菌类天地间驰骋的自由,让菇农致富奔小康的善良。33年来执着筑梦、追梦、圆梦,破茧化蝶,铸就了立德树人和科技扶贫的丰碑。(元纪明/文)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