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山西小麦秋播应急技术指南

一、形势概述与降雨评估

10月上旬起我省中部和南部出现阶段性连阴雨,累计雨量与降雨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对于秋收秋播而言无雨作业窗口收窄。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制定山西小麦秋播应急技术指南。

二、有利与不利因素

连续降雨显著补充底墒,全省“墒情好”成为共性,一旦间歇转晴即可实现“雨停-清茬-整地-播后出苗”的顺畅衔接;同时,国家层面已发布“以墒情为主线、三个服从、四补一促”的统一技术指南,为我省晚播补偿与播法选择提供了明确参考。

然而,持续偏湿导致机具通过性差,且大部分玉米地尚未腾茬,清茬-整地-播种环节被动叠压,易引起播深漂移、播种不匀与出苗参差;湿冷背景下苗期土传病害风险上升,如晚播补偿把握不当亦可能增加冬前旺长与越冬隐患。

三、播种指导意见

总体宗旨是,在玉米“难收期”不搞带泥抢播,待“排渍达标、道路可达、机具可控”三项条件满足后再行播种;对阶段性推迟的地块,依照“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的原则进行综合补偿,确保冬前壮苗与越冬安全。

(一)排渍达标先行,整地务求有效

在连续降雨或土壤含水量偏高阶段,严格执行“先排后播”的顺序,贯通厢沟、围沟、腰沟并在低洼处增设临时明沟,确保播后24-48小时田面无明水;湿黏地块优先采用起垄厢作、沟播等“厢高沟深”整地模式,避免湿土强压与深层压实,减少渍害与烂秧风险。

(二)把握无雨间歇窗口,播期服从墒情

在常年适播期被压缩情况下,择机利用无雨或小雨间歇组织作业,坚守“播期服从墒情、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严禁在田间承载力不足时盲目抢播,防止播深失控与出苗不齐。

(三)密度与播深动态调控,重视晚播补偿

对确需晚播的地块,在常规密度基础上适度提高播量(适播期内每推迟一天,播量增加0.5-0.7斤/亩),若可调控,行距可略缩以提升群体建成效率;播深以3-5厘米为宜,结合土壤湿度与机械状态现场调整,防止过深形成弱苗与“跑墒”。

(四)良种良法同步落实,拌种防早期病害

水地可采用宽幅条播等方式,以提升播种均匀度与通风透光并利于后续化控;旱地以“提温、促苗”为主攻方向,可采用探墒沟播或膜际条播等播种方式。探墒沟播通过起垄沟播,达到苗床增温促苗效果;膜际条播则以覆膜增温为主。优先选用本区生产验证的早中熟至中熟品种,兼顾抗(耐)渍与苗期病害抗性;全程落实药剂拌种,严禁白籽下地。重点防控全蚀病、根腐病与纹枯病的早期侵染,减少连阴雨后“带病出苗”的隐患。

(五)肥水运筹以稳为主,化控抑旺防倒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水肥一体化栽培措施,全程精准施肥。其他地方基肥以磷、钾为主一次性到位;氮肥分次供应,避免湿冷期一次性重施导致群体前期徒长、后期抗倒性下降。旱地墒情好,可在往年施肥量基础上适当增加5%左右施肥量,优化水肥互促效应。

(六)播后镇压因地制宜,机械作业严控条件

土壤虚浮但不泥泞时实施轻度镇压以稳墒促齐,严禁在泥泞状态强压;机具入田应以承载力评估为前提,优先选择压强低、通过性好的机型,避免形成深车辙与次生板结。

(七)病虫草害与冻害预案同步到位

晚播、高湿条件下杂草与病害出苗、发病节律改变,应据实情择期定向用药并避开低温与降雨时段;冬前壮苗目标以“2-3叶1蘖”为基准,必要时采取秸秆覆盖、防风带等措施减轻寒风直灌与土壤结冰危害。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aQVR_tlfVOI1dwwT9f41A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