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秋雨连绵,低温寡照天气抑制中药材生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运城综合试验站站长、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晓民,针对性提出雨天田间应对技术,为中药材生长保驾护航。
排水降渍是首要任务。不同药材需分类处理:山药种植户要尽快排尽田间积水,避免塌沟影响山药品相、产量及后期采挖;低洼地块的多年生柴胡对水分敏感,需及时挖渠排涝,增强土壤通风与根系呼吸;菊花淹水后根系易腐烂,要开沟排水以降低土壤湿度。
雨停间隙,先清理田间及四周杂物,再在田间四周和畦沟撒施石灰或草木灰消毒灭菌、灭虫。天晴后,立即喷施广谱性杀菌剂,重点喷洒植株基部及地表;根部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等生物源药剂,全方位阻断病害蔓延。
渍涝后需科学追肥补充养分,助力植株恢复。山药种植户可用2%尿素搭配 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间隔5天一次,连续喷3至4次;其他中药材待植株恢复生长一周后,可结合中耕轻施氮钾肥等速效肥料,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同时要“按需施肥”:花果入药的中药材注重配施磷钾肥;根茎类中药材适当增施钾肥或植物生根剂,帮助植株恢复活力。
此外,需早谋划抢收与改种,减少经济损失。雨水浸泡较久的多年生根茎类药材,可根据情况适时抢收,块茎若局部腐烂,可用生石灰杀菌,或截断腐烂部分后再杀菌。
报道链接:https://nginx-sxrb.app.sxrbw.com/sxrb/site1/mweb/202510/11/c206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