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2024年10月22日第6版)
金秋十月薯飘香,田间地头采收忙。在晋中国家农高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里,绿油油的红薯秧子匍匐在田地里,预示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挖薯机匆匆驶过,农户们紧随其后给刚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运送,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
“种地选种真是门大学问。农大专家带来的脱毒红薯苗好成活,结得多、长得大,真是解决了大问题!”看着一个个色泽鲜亮、圆润饱满的红薯摆满了田间地垄,农户王星亮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介绍说,山西农业大学甘薯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的贺立恒教授还要指导他们将红薯进行深加工,经济效益更是翻倍。
甘薯营养丰富,高产、节水、耐贫瘠,但长期的扦插使其容易感染卷叶型病毒病、羽状斑驳病毒病等多种病害,严重影响农民收益。山西农业大学甘薯种质资源创新团队改良传统脱毒技术,把特优品种、新技术从实验室带到生产实践中,培育出的脱毒甘薯苗成活率高,几乎不带病毒,植株长势旺,能够切实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这一项目在今年九月的“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四届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自然科学类全国二等奖。
“培育脱毒甘薯苗,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如何进行脱毒处理,以保证种苗的健康和高产。”山西农业大学甘薯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队长赵彩良向记者介绍。病毒在甘薯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越接近生长点病毒浓度越低,在甘薯的茎尖部位,维管束组织尚未发育完善,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来移动,且移动的速度比茎尖生长的速度慢,所以几乎是没有病毒的。因此剥离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就有较大概率获得脱毒苗。
甘薯的品种不同,成分也有较大差异。在进行茎尖培养基配制时,必须选择最适合甘薯特性的培养基配方。尤其是紫心甘薯和黄心甘薯中富含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性强的物质,对茎尖剥离技术的干扰极大,更需要精心设计培养基配比。
“实验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重复的过程。”团队成员李鑫鑫感慨道。茎尖的生长状态、各激素的配比及抗氧化物质添加浓度的高低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只能从头再来。团队成员经过上千次的实验,不断优化茎尖剥离技术,反复调整培养基配比,终于突破了抗氧化物质对茎尖剥离的干扰,实现了紫心甘薯和黄心甘薯的脱毒工作。
五年来,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交出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经历了前期干旱和后期早霜的不利天气影响,亩产量仍达到了3728.8公斤;在清徐县徐沟镇张楚王村、西楚王村等地,共种植1000余亩,辐射推广周边乡镇种植300亩;在阳泉市冠山镇甘井村,示范推广种植甘薯150余亩,商品薯率达到70%以上,亩收入增加400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作为新时代农业学子,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净薯’惠农和科技富农,不断打造甘薯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实际行动助力山西甘薯产业振兴,奏响乡村振兴调!”赵彩良坚定地说。
报道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41022/10207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