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杂粮植保科研团队“生态调控+物理屏障+生物防治”实现杂粮“双提升”

山西农民报(2024年10月25日第3版)

“今年合作社在山西农大(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在种植区全面推广了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这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虫治虫、以菌防虫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之前传统种植从来都没用过没见过。通过科技介入,杂粮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减少了喷施防治防控的次数,节约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附加值,预计可比之前增产增效15%以上。”眼下正是杂粮收获入库的关键时期,繁峙县大营镇万民庄村永禾丰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计贵,已经着手组织订单发货,并且对今年的有机旱作杂粮产品效益提升有了数。

让刘计贵和永禾丰农牧专业合作社受益的技术,是山西农大植保学院(省农科院植保所)杂粮病虫害防控科研团队实施的“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杂粮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据悉,今年该合作社共种植1000余亩有机藜麦、500余亩有机谷子、500余亩有机杂豆、300余亩高粱和500余亩燕荞麦及黍子等杂粮作物。今年依托项目实施,科研团队在2800余亩杂粮作物种植区,全面推广了科学有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遍布的独特地理环境,以及干旱少雨和高原特有的冷凉气候,孕育了众多适应性强的杂粮品种。因此,“有机旱作”是我省传统技术特色,也是打造“特”“优”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出路。据介绍,我省现存杂粮种质资源样本2万多份,杂粮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杂粮产业为调整粮食结构、助力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杂粮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逐年加剧,传统病虫害加重,新病虫害层出不穷,大发生年份造成减产、甚至绝产,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约20%以上,严重制约着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团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杂粮作物‘优质高产、绿色增效’为目标,围绕杂粮病虫害生态调控为重点进行规划和布局,形成病虫害的‘推拉’效应,构建杂粮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与模式,重点解决杂粮病虫害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施药方法不科学带来的成本增加、农残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实践证明,这种防控手段的应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据项目首席专家、山西农大植保学院(省农科院植保所)杂粮病虫害防控科研团队带头人赵晓军研究员介绍说。

据介绍,该科研团队在示范区主要推广了四项综合技术措施: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通过合理间套作多种杂粮作物提高种植区的物种多样性,实现光热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及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控病效果,形成物理屏障阻挡气传病害的传播,同时还可大幅增加害虫天敌数量;引进种植蜜源及趋避杀虫植物办法,在杂粮田边种植蜜源植物,利用蜜源植物花期对天敌的吸引作用,增加天敌种群及数量。此外科研团队还栽种趋避杀虫植物益母草、除虫菊等,利用植物本身的气味和抗虫杀菌作用达到防病虫效果;病虫理化诱控技术,安装太阳能诱虫灯,利用趋光性引诱害虫扑向光源从而杀死害虫。在田间挂置黄蓝板,利用害虫对色彩的趋性对害虫进行诱杀;病虫生物防治技术,在田间释放赤眼蜂卵卡,赤眼蜂为寄生蜂,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卵,进而杀死害虫。在田间喷施菌剂等生物制剂防治杂粮病虫害。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今年收获的杂粮已有上千笔订单销售,杂粮产品远销到北上广深等20多个大中城市,受益农户200余户,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种植户眼见杂粮田间的益虫益鸟种类增多,生态效益逐步得到改善和恢复。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TnuloyELrfYsJLd5MLwNA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