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2024年3月21日第8版)
耕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期,校党委书记廖允成接受了《农民日报》“对话”栏目的专题采访,围绕“耕”与“读”之间的关系,我国耕读教育总体发展情况,耕读教育如何更好融入现代教育体系等内容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下是采访内容。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华耕读文明的世代传承,一方面依靠以“耕”为基础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依靠以“读”为本源的价值文化教育。耕读教育的历史内涵是什么?怎样理解“耕”与“读”之间的关系?
廖允成: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耕读传家”,就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耕读教育模式。
在耕读教育中,“耕”与“读”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劳动实践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统一。“耕”作为劳动实践,为“读”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现实情境,使“读”的体验和理解更深刻。同时,“读”作为知识学习和文化教育的手段,可以为“耕”提供必要的指导,将二者合在一起,旨在形成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念。
主持人:有人说,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强调加强耕读教育“过时”了,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耕读教育?
廖允成:尽管耕读教育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但其内涵与价值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当前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容易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耕读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其次,耕读教育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表现,经过这样的教育培养,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进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后,耕读教育是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为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夯实基础。以山西农业大学开展的耕读教育为例,老师们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植物文化解读为“纬”,依托校园的植物资源,开设了花语树韵系列微课,在展现校园物华之美、诗意之美中,引导学生体悟蕴含在四季时令中的耕读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他们的学农爱农热情。
主持人:当前我国耕读教育总体发展情况如何?
廖允成:当前我国耕读教育总体发展情况积极向好,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综合类院校和涉农高校开始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农田劳动、农村社区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农耕文化的认知。一些学校已经将耕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农耕文化课程或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加强耕读教育相关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内外营造了良好氛围。
但耕读教育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资源投入不均衡、教育观念还需转变、推进和评价机制不完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耕读教育效果和质量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耕读教育向纵深推进。
主持人:近年来,不少高校与中小学积极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耕读教育教学模式。当前应如何使耕读教育更好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对中小学校、综合类院校和涉农高校以及职业院校来说,各自应如何定位?
廖允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耕读教育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具体来看,中小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实践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将耕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让学生了解农耕历史和文化起源,组织学生参与农田劳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加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增强对乡村生活和农业产业的理解。
高校可以将耕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与耕读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渠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涉农高校要推动耕读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将耕读教育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具备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像山西农业大学就发挥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优势,加快完善耕读教育体系,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农耕文化相结合,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相结合,项目研究、教学设计、考核评价相结合”,在推动“耕”与“读”彼此关联、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将耕读教育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体两翼三支撑”模式。
主持人:一些地方的耕读教育实践,通过耕读教育基地、农事劳动基地等平台,在让学生走出学校体验农耕文化的同时,也拉动了本地经济和文旅产业的发展,今后耕读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还有哪些协同共进的可能性?
廖允成:耕读教育与发展乡村产业有许多协同共进的可能性。首先,可以促进乡村特色产品开发。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参与产品研发、设计包装等环节,推动乡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其次,可以助力农旅融合发展。通过与旅游企业和相关机构合作,举办农旅主题活动、农田观光等,让游客和学生深度参与农耕活动,体验乡村生活和文化,同时助推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
主持人:乡村是孕育耕读文化的土壤。对乡村来说,应如何发掘本土农耕文化资源优势,涵养乡风文明?
廖允成:要发掘乡村的本土农耕文化资源优势,用耕读文化涵养乡风文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乡村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物品,建立农耕文化档案馆或展览馆,为人们提供了解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机会。二是组织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活动,如农历节日庆祝、传统农具使用体验、农耕技艺展示等活动,让年轻一代学习和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三是将乡村的农耕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农耕文化园区或农耕文化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农耕文化景点,同时可与旅游机构合作,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
主持人:现代农业不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在耕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耕读教育要如何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在把握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农业农村的蓬勃生机?
廖允成:首先,在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同时,耕读教育可以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创新成果,如智慧农业、无人机、物联网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近距离接触现代农业科技,了解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耕读教育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提高他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和理解。再者,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智慧课堂、文化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智慧理念和价值观,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现代农业在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乡土意识。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4/20240321/20240321_008/20240321_00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