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校党委副书记李卫祥刊发署名文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2023年第12期《前进》杂志刊发校党委副书记李卫祥署名文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在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大学生积极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全文如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大学生积极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一、突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生态文明教育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立系统观念,强化责任分工,加强协调联动,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生态文明教育的强大合力。一是在顶层设计上把方向,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为目标,以高校人才、学科、科技优势为支撑,研究出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分工,规划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组织推动。与此同时,国家应加大对生态文明相关重大科技计划、重点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二是组织实施上促落实,要把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摆在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突出位置,建立沟通联络机制、通报宣传机制、督导督查机制、追责问责机制,加大校内各单位协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干部职工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各项工作衔接有序、高效推动,真正让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三是在考核评价上定标准,要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紧紧围绕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考核内容,针对管理部门、教学单位等不同单位以及不同岗位设定差异化考核指标,突出量化考核,确保考核简便、可操作。同时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成绩优异、事迹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加强表彰力度,强化榜样带头作用。

二、突出创新理论引领,把握生态文明教育正确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才能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把握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一是要突出创新理论的文化价值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观点,传承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丰富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理念,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论述,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深刻领会和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丰富哲学思维、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丰厚文化精神养料。二是要突出创新理论的办学路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重要创新理论,涵盖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各个方面,为高校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使命要求,也为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要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任务要求,聚焦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等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切实把高校服务产业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参与污染治理的成效转化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三是要突出创新理论的生活实践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也多次提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等理念。高校作为一个小型社区,一般人员相对密集,活动场域宽广,生活物资耗费较大,一定程度上对某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有较大影响;同时,高校师生是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宣传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职责,高校要自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学习生活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师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上走在前列。

三、突出课程体系建设,筑牢生态文明教育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搭建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支撑。一是课程思政要突出生态文明元素,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内容的育人资源,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元素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同时,在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等工作中,突出体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有关内容,构建突出生态文明元素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二是通识课程要设置生态文明版块,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统生态文化以及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修复、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革命、动植物保护等方向开设通识课程,采取不同领域学科联合教学的模式,多角度、全方位普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同时,强化通识课程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空气、水污染田野调查、区域绿色发展现状调研、生物多样性普查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三是教材编写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遴选学校具有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通识课程教材和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相关学科紧缺教材,有机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创新理论,及时更新优化教材内容,融汇吸收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保护、绿色低碳、防治污染等领域的最新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知识,努力为学生提供内容全面、系统完备、表现力丰富的“绿色教材”,发挥好教材育人功能。

四、突出打造绿色师资,强化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绿色师资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的绿色师资队伍,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理论知识和政策要求,开展专题培训、观摩交流、集体研学,引导教师率先树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弥补知识空白,不断提升将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及实践教学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的能力。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积极挖掘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中涌现出的典型榜样,设置先锋示范岗,培养骨干力量,通过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激发更多教师研究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打造教师团队,组建年龄、学科、专业、层次背景不同但结构合理的讲师团,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加强知识共享、能力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力量,产生“1+1>2”的放大效应。外聘相关行业领域内企业、科研院所中专业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业务骨干、研究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讲师团队,提升团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五、突出实践协同育人,汇聚生态文明教育强大合力

多角度多渠道拓展和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性、协同性,会有效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成效和质量。一是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节点为抓手,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社会实践等,举办“环保使者”“校园绿色之星”等评比活动,积极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围绕节水、节电、节粮、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组建大学生社团,走进厂矿企业、乡村社区,开展实地参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意识,提升生态环保实践能力。二是强化校企共建共育,与科技企业联合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实验室、科研一线、生产一线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展顶岗实习,引导学生熟悉行业动态,掌握产业发展前景,了解存在难点问题,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推进的生态文明育人模式。三是塑造生态文明育人环境,校园环境是涵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的重要土壤,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创设校园软环境,在劳动教育、耕读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组织学生深入学校花园绿地、道路广场、宿舍、教室、实验室、办公室、操场、餐厅等场所,开展环境维护、水电节能督查、垃圾分类处理查验、宣传标识检查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8IxinEcEcQjeQbBdOBv_Q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