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报(2023年10月24日第1版)
报道如下:
秋日的三晋大地,黍黄谷壮豆粮满仓,“特”“优”农业硕果飘香。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高位推动农业“特”“优”战略。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作为引领我省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科技力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要求,自2022年起,实施“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以下简称“特”“优”工程),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基础、扬优势上下功夫。
如今,“特”“优”工程按照战略要求和总体布局,创新建设了一批高效样板示范基地,全产业链支撑起遍布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培养了一支勇于攻坚克难的队伍,在三晋大地上书写出了科技赋智赋能的壮丽农大篇章。
顶层设计 体现农大农科院特色和优势
“山西农大和省农科院合署改革后,怎样充分发挥遍布全省科研机构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将我省‘三农’事业发展的两支重要科技力量,打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引擎,构建起以科技服务乡村、造福农民的新型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成为新时代引领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校地合作等工作的重大课题。”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校长(院长)张强说。
“‘特’‘优’工程项目以新时期农大最新科技成果为支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布局一批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高标准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培育地域特色产业,将我省的‘特’‘优’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服务我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社会服务部部长邢宝龙介绍说。
为了将项目课题的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巧妙结合,将有限的项目资金和推广实施发挥发酵出无限的示范效应,在张强校长(院长)主导下,分管副校长王娟玲与社会服务部经过详细的调研,经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搜集听取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后,经过层层申报,两年最终筛选出了36个项目130个课题,并将“特”“优”工程实施目标精准定位于破解我省“三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记者了解到,36个项目设置基本覆盖全校所有科研机构(院、所),分布到全省25个县(市、区);在参与的范围上,从王娟玲副校长的有机旱作产业研究团队,李步高副校长的生猪产业提档升级创新团队等在国内和业界知名的专家团队,到一批有成果有影响力的资深首席专家教授、研究员加持,还有一大批年轻的课题主持科研人员博士硕士参与;在课题设置上,既包含了种植、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又涉及有机旱作、盐碱地改良、特色产业、智慧农业等能够体现农大特色和农科院优势的产业;在项目管理和考核方面,社会服务部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
连续两年暑假,张强都与社会服务部负责人一起,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上万公里,从河东大地到雁北农庄,从太行山上到黄河岸边,顶着酷暑、戴着草帽、走进基地、听取汇报,对全部项目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深度调研;今年在项目主管张丹丹的组织带领下,由20余名资深专家组成的中期考核团队,分组分批分期对所有课题进行了现场量化标准打分考核。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推广示范,“特”“优”工程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建立起50余个各具特色的综合性产业示范基地,建立核心示范田6000余亩,辐射推广面积1.5亿亩,集成了150余项配套品种技术产品,组成了一支由近千名科研人员参与的示范推广队伍,建立专家服务团队60余支,组织农民观摩培训20余万人次,形成了具有农大和农科院特色的独特技术和推广体系,为推动我省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高质量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高效率的产业引领。
项目布局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优势
9月26日,在永和县坡头乡万亩高粱梯田示范基地,即将进入收获期的高粱将错落有致的万亩梯田装扮得妖娆而壮观,俨然成为我省旱作农业和农耕文化有机结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永和高粱”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到近15万亩,从主要推广品种“晋糯3号”、到高粱精量播种地膜覆盖轻简化栽培技术、高粱谷子轮作倒茬等配套技术体系,均由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柳青山研究员高粱育种团队、山西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团队持续推动而成。如今,“特”“优”工程课题与之前多个科研项目呈现出叠加效应,科技支撑打造出超高产示范田,也推动永和县形成“政府+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户+酿酒企业”的订单农业形式,扶持益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成省级龙头企业,也成功打造出“北粱南酒”的高效种植模式。
南有“永和高粱”,北有“大同黄花”。“特”“优”工程在大同与黄花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科研平台结合,依托山西农大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的科研力量,与云州区吉家庄乡黄花产销合作社等6个企业和合作社深度合作,科技支撑建立起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品种愈伤再生试验基地、大棚和大田标准化栽培基地、黄花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病虫害防治基地等,集生产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破解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更新换代、植保防护等技术集成配套等高效生产难题,引导企业进行黄花加工产品的深度开发、储藏保鲜及质量检测,延长产业链,推动政府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品牌,助力精深加工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持续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彰显助农富农的社会担当。
在晋中太谷区,“特”“优”工程与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结合,生猪产业提档升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园区和金铭牧业作为集成示范应用的载体,围绕晋汾白猪全产业链开展生猪立体养殖、杂交繁育、母猪批次化生产、疫病防控和粪污利用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和示范,特别是在高效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方面,综合产值提高了30%,带动起周边56个养殖场推广应用。同时建设实施生猪产业全链条的大数据平台服务,集成了一套优质生猪生产规范,为全省生猪养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蔬菜生产方面围绕现代化育苗、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数字化生产、有机旱作开展四大基地建设,高效支撑太谷区生猪和蔬菜两大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阳曲县泥屯镇,“特”“优”工程项目实施以山西农大(省农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高光效树形结合,通过集成技术的配套应用,建设标准化城郊观光苹果新品种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周边千亩果园产业基地建设和观光采摘农业发展,直接间接经济收益上亿元。
全产业链的项目布局和团队协作模式,使学科深度融合集中引领,结合了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特色和愿景,为提升我省特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源源赋能。
示范引领 集合科研实践特色和优势
今年秋季,在位于忻府区紫檀西街的玉米研究所科创基地,又增加了一道景观:科研人员用谷子、高粱、荞麦等不同颜色杂粮果穗在基地上“绘”成的中国地图,因增加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而备受关注和推崇。这些杂粮大地画就是“特”“优”工程——杂粮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杂粮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杂粮智慧农业技术等课题的组成部分,不仅充分展示出了我省杂粮和有机旱作农业的特色,也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杂粮农耕文化为宗旨,支撑起了山西农大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山西省科普基地、忻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等。
“找准产业特色和优势,把‘创新、引领和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高度融合;‘解民生,治学问’,让农大的教授和博硕士研究生一起扎根生产一线,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以致用’中升华理论知识,丰富生产经验,实现自身价值,激发‘知农、爱农’情怀;以产品研发、工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山西农大动物科学学院张建新教授说。
作为右玉县政府特聘专家和右玉县荣誉公民,张建新率先组建了校县科研团队,在右玉县的大力支持下,和右玉县草牧业发展中心联合制定并发布了省政府“北肉”特优区“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生态肉羊系列省级地方标准7个;肉羊营养平衡与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荣获省部奖5项;成功申报“右玉生态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山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朔州市特色专业镇和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发的“山西右玉肉羊科技小院”;助力“祥和岭上”“大西口”入选第一批“晋品晋肉”品牌;他以农大在右玉县开展的“特”“优”工程项目牵引起了整个右玉生态肉羊产业,为右玉生态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特”“优”品牌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无独有偶,在阳高县王官屯镇兴苑村,由山西农大园艺学院李灵芝教授主持的“特”“优”项目,与番茄产业研究院和国家级番茄科技小院实现功能叠加效益翻倍,针对高寒型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的品种引进、土壤调理、物理生化等高科技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种植模式辐射推广到大白登镇、狮子屯乡、龙泉镇等多个乡镇。在此基础上还创建了大同市公共区域品牌“阳高红西红柿”、农产品生鲜品牌“灵盈东东”,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的高效引领模式。
在运城棉花研究所科研基地,“特”“优”工程项目涉及旱作小麦新品种、小麦和大豆(花生)一年两作粮油栽培、油菜和青储玉米油饲新模式、小麦玉米“两晚两增”等栽培模式创新示范推广;在临汾小麦研究所科研和示范基地,“特”“优”工程项目包括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栽培模式,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水地小麦高产新品种等;在太谷果树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特”“优”工程项目涉及果园培肥轻简化、智慧植保等技术,在品种上包括玉露香梨、山楂等多个特色主导产业品种;在榆次李坊有机旱作研究院的科研基地,“特”“优”工程项目涵盖多种农作物的有机旱作、丘陵旱作栽培模式和智慧植保等多项技术应用;在汾阳经济作物研究所示范基地,“特”“优”工程项目涵盖了玉米、饲草大豆、中药材、耐盐碱能源作物的品种展示与示范推广等;在大同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毛皂和小南头科研基地,“特”“优”工程项目设置了耐盐碱作物、黄花、杂粮杂豆、马铃薯等多项科研技术的应用示范……
这些科研基地在多种示范展示功能效应叠加的同时,也成为山西农大(省农科院)多学科多功能的重要试验实践基地,形成了科研人员和导师零距离传帮带的培养模式,一批又一批学生由此高起点步入社会,成为支撑起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重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特”“优”工程的实施,是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出的重要决策,也为科研机构破解新时代社会化服务重大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其覆盖面之广泛、科技孵化速度之迅捷、学科连接之紧密、社会反响之强烈、持续效应之久远,均刷新了新时期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社会化服务的新纪录新高度。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gca9aNm5GjNYcPMzcQF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