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百年学府扎根三晋大地创一流 振兴乡村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记蓬勃发展的山西农业大学

农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6、7版)

10月9日,《农民日报》第6、7版以《百年学府扎根三晋大地创一流 振兴乡村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为题,对我校的蓬勃发展进行专题报道。报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为农而立”“科研兴农”“育才强农”三个方面,全面展现合署改革以来,我校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打通政产学研用合作堵点,推进一体化发展,蹚出了一条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融合发展的新路,为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下篇分为“新农科 强融合”“建支撑 优服务”“一体化 新模式”三个部分,报道我校在新征程上,团结奋进,锐意改革,从百年接续的历史深处踏实走来,向着建设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澎湃而去,谱写产教融合的新典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定践行者。

全文报道如下:

百年学府扎根三晋大地创一流 振兴乡村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记蓬勃发展的山西农业大学    

 

上篇

在三晋大地上,有这么一所潜心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百年学府,具有名师多、面积大、分布广、学科全、科教合、产教融的特点。1907年初创时为私立铭贤学校,后相继更名为山西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2019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着眼山西省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改革发展大局,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百岁风华,时移名异,学校古朴典雅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满园林立的参天大树,依然在诉说着百年学府的传承与坚守。“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在百年长河中沉淀而成,经久不衰。

“在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一批批农大人和农科院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摘取了一颗颗农业科技创新的明珠,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合署改革以来,学校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目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打通政产学研用合作堵点,推进一体化发展,蹚出了一条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融合发展的新路,为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说,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在深化合署改革的关键时期,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山西农业大学与大北农集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校企合作的新典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农而立

在山西农业大学校史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讲述着为农而立的初心和使命。

从铭贤学堂时期的耕读教育,到农工专科擢升本科,再到大寨、雁北、运城农学院的拆分并入,循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同向同行,发展壮大。

目前,学校有太谷校区和太原龙城校区两个校区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研究机构、教学单位22个,直属科研机构(中心)20个。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本科专业68个,初步构建了以新农科为核心、向上游生物学科和下游食品学科双向延伸、其他相关学科为支撑的综合学科体系。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及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山西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流本科课程1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本硕统筹培养、公费农科生培养,开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创新创业先锋班,涌现出了以全省首个“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子。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16万余名各类人才,有为民务实、忠诚担当的革命家、政治家;有潜心科研、成果辈出的学术精英;有叱咤风云、弄潮市场的商业骄子;也有甘于淡泊、扎根基层的公务员、科技工作者……山西农大学子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为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农业大学牢固树立“创新为上”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依托学校(院)建设了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山西省实验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工程实验室、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创新平台等国家、部省级平台(基地、资质)达到174个。

山西农业大学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服务“特”“优”农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认真抓好示范推广、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等重大任务。近年来,学校坚持项目、资金、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立了15个综合性示范基地、83个精品基地、125个农业示范基地,600余名农业专家组建了56支社会服务队伍,培训农民60万余人次。学校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地方主导、学校谋划、部门组织、院所实施”四级联动的校地合作新路径,与地方政府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和一批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示范村。紧扣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有机旱作农业主题,加快整合人才、学科、研究所、实验室等创新资源,争取了一批“国字号”平台落户农高区,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山西农业大学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长达百余年的合作历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37个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高粱产业科技创新院、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山西),在乍得揭牌成立中非旱作技术美德啃示范村,与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选派多名专家赴非洲多国开展农业援助项目,连续两年举办了“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来自尼泊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学生来校攻读学位。

“山西农业大学已成为拥有涉农学科最全、教师队伍最大、科研机构分布最广、校产互动最紧的农业高等学府,具备一流农科院校的实力。”大北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邵根伙博士对山西农业大学情有独钟。2023年5月,邵根伙博士受聘担任山西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重大举措,大北农集团与山西农业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十年双方将在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典范。

科研兴农

如何实现强农兴农,山西农业大学多年的实践探索给出答案: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科技播撒三晋大地。

山西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农业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聚力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

坚守半个世纪、潜心谷子育种的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瑛,主持育成优质高产、抗旱抗病、适于不同生态区种植的谷子新品种20多个。她选育的“晋谷21号”,成为我国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的里程碑。

自1982年参加工作,深耕旱作农业种植技术和模式的农业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员姚建民,探索渗水地膜旱作技术,打破干旱地区缺雨少水的种植困境,为粮食稳产和高产提供科技支撑。其中“渗水地膜杂粮旱作高产技术”走出山西,推广应用到陕西、宁夏等地,成为旱作农业发展的主推技术。

30多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常明昌教授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食用菌栽培技术,选育优良品种300多个,推广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菌、冬虫夏草等优良品种,帮扶了2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帮助40多个县群众增收致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煤炭矿区生态修复、农牧交错带的土壤沙化,都是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道道考题。现实出题,科技答题。以草地改良和生态建设为目标,作为国内一流的草业学院,专家团队驯化和培育出“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本土优良牧草品种,为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国家草原奖补等工程实施的草地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种源,缓解了草地改良缺乏草种的局面。团队先后培育出“太行白羊草”“太行扁蓿豆”“雁北赖草”等品种,为华北和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学院林业专家团队跑遍产煤大市的非煤矿山,对生态破坏程度、分布范围等进行把脉问诊,向各县区的土地整治、植被修复提供决策依据;为晋中市寿阳县的企业编制填沟造地项目土地复垦方案;为吕梁市煤炭企业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项目提供规划指导。

这些常年扎根沃土、服务三农的科研人员和团队,在山西农业大学数不胜数,屡屡印证着老一辈科研人留下的传统——“一个人一辈子能否做出点成绩,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他们的孜孜以求,换来的是一项项科研领域的重要突破:在有机旱作农业、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内陆盐碱荒地快速改良、猪的多亲本聚合育种、羊驼养殖、舍饲养羊、精准治理果园梨小食心虫、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向山西省三农发展科技重大需求,山西农业大学重点围绕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提升、有机旱作、功能农业等前沿领域,加强对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及其源头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攻关,引育人才、组建团队、搭建平台。特别是校院合署改革以来,创新资源更加集聚,创新体系更加健全,产业创新链条明显延伸,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

近三年来,学校面向山西“特”“优”农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校院合署优势,牵头新建了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地)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饲草高效生产模式创新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9个。结合山西实际,新组建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渗水地膜杂粮旱作高产技术创新团队和猪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等33个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认定212个长期合作的农业企业为学校协同创新基地。

伴随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合署改革以来,学校创制的C4禾谷类模式植物,成为2020年中国农业科研32个“亮点”之一。连创山西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山西省畜牧领域首个国家行业标准。2023年,培育的8个品种搭载神舟十六号开展太空试验,1项技术被遴选为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技术,3个品种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3项技术入选全国主推技术。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审玉米新品种瑞普909的选育与应用”等7个项目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果树食心虫灾变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草原牧户经济与牧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获得中国草学会草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育才强农

2020年11月,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晋中市太谷区北洸村和祁县西六支村挂牌成立了“兴农学舍”,一边是科教支农,输送农业生产知识,解决农民生产问题,一边为大学设立耕读教育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整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农科教基地等社会资源,目前学校已建设了20个这样的耕读教育基地。

近些年,学校集教学、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联结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和特色产业的“科技小院”在三晋大地方兴未艾。寿阳玉米、晋祠水稻、岚县马铃薯和闻喜、洪洞小麦以及定襄谷子等28个“科技小院”先后建成,成为山西农业大学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林人才的重要载体。

通过在“科技小院”开展科普活动、科研训练、技术服务,让学生到田间地头发现农业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设置田间试验解决实践中的难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独立能力。

“传承耕读文化、加强耕读教育,是新农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廖允成说,山西农业大学一直坚持用耕读教育之“矢”去射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之“的”,把耕读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勤耕深读、知行合一、砥砺求索。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西农业大学凝聚形成了“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办学精神,秉承这一传统,学校探索“耕读+思政”“耕读+专业”“耕读+劳育”等不同教育组织模式,建立了耕读教育立体综合育人体系,着力建设和推进耕读教育。从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4个层面建立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

2023年7月16日,在全国“耕读教育研讨会”上,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校长(院长)张强表示,通过强化政治、目标、实践“三个导向”,系统构建具有山西农大特色的耕读教育模式,做到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农耕文化相结合,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相结合,项目研究、教学设计和职称评审相结合,积极破解耕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育人、教改、社会“三个成效”,持续推进耕读教育赋能新农科人才培养,探索出将耕读教育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模式。开设了中国农业史、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以“耕读中国”“大国三农”等为主题开设了农史农俗、农事节气、农耕与生活艺术、营养健康和农业概论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国情、农情、省情的认识,弘扬耕读文化,厚植三农情怀。

“向外建载体,向内塑机制。”立足山西实际和山西需求,学校制定《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积极提升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的契合度、精准度。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公费农科生培养、科技小院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转专业、创新创业学分转化制度,开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创新创业先锋班、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验班,培养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知农爱农的人才。实施本硕统筹、硕博培养改革,扎实做好本科生、研究生衔接培养有关工作。深化校际合作,先后选派一大批学生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交流学习、学分互认。

在实践教学上,山西农业大学提高了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明确规定实践学分数不低于总学分数的30%,系统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教材建设上,组织教师主编或参编《中华农耕文明》《生态农业》《山西百年农史》等系列教材,编写征集适用并具有推广价值的耕读教育理论和创新实践的案例讲义,打造了一批体现时代特征、突出办学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耕读教育精品教材。在培养载体上,定期举办“耕读讲堂”,邀请不同战线的杰出代表、先进典型通过真人真事现场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坚定学生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树立学生强农兴农的责任情怀,强化学生自立自强、追求进步的耕读教育意识。

学校积极拓宽校企合作,与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智慧农业学院等9个示范性特色学院,其中4个学院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特色学院,3项成果入选全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依托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乡村学校,聚焦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业、产业、社会调研等活动,参与插秧和收割等“农耕大体验”活动,亲身参与农耕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先后柔性引进14名院士加盟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还全职引进和培育了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18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有力提高了学校影响力,三年来共有300多名博士入职山西农业大学,其中85%毕业于“双一流”高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较大跃升。学校还聘请了大北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邵根伙博士为名誉校长。

下篇

走进新时代,山西农业大学这所百年学府步入新征程,迈向新辉煌,挺进新一流。

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

202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合署改革实施方案》,学校推行“院办校”“大部制”等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推动校院事业步入新征程。

2021年,学校植物保护等1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获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学、兽医学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个,科技整体实力实现大幅跃升。

2023年,山西农业大学牵头建设的“山西省后稷实验室”获得批准,为积极抢占杂粮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制高点、引领山西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征程上,山西农业大学团结奋进,锐意改革,从百年接续的历史深处踏实走来,向着建设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澎湃而去,谱写产教融合的新典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定践行者。

新农科 强融合

2019年,山西农业领域里的两支科研重磅力量迎来改变——山西省重点建设的农业大学和山西省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省农业科学院实行合署改革,开始探索校院科教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且行且试,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机制带来的科教融合,将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整合、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专业特色,农大、农科院的双方区位、学科、人才、技术、成果等全面融合、优势互补,实现了“物理变化”,催生了“化学反应”。

在校院合署改革的大框架下,按照“一类事项归口一个部门”的原则,推行管理服务机构“大部制”改革。建立“大部制”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实现了一体化管理。统一法人机构,配备一套领导班子,整合建立一套中层管理机构,校院整合一体化运行。

首先对行政体系承担的责任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整合归并相关部门的职责。其次是根据职能分工进行调整,重新拆分或合并相关行政机构,将原校、院两个单位44个管理服务机构整合成为12个大部,进一步提升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管理效能。

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整合学科领域相近的研究所和二级学院,组建新的学院,实现了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共享共用。合署改革后,山西农业大学7个学院与省农科院的9个研究所(中心)整合为10个新学院,人才、学科、研究所、实验室各种资源实现整合。打通人力资源的壁垒,让优秀科研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担任研究生导师,高层次人才队伍兼具教师与科研人员身份,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支持不同岗位特点的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新的山西农业大学更加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育,不断优化人才管理制度,出台《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晋农学者”奖励办法》《“杰青优青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高层次人才、中间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3大类10个层次的人才分类标准、评价机制和管理服务等要求,构建与国家、省市人才支持计划衔接互补的人才工作机制。特别是出台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办法》,有效激励了各二级机构引才、育才、用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职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兴全教授,973首席科学家侯向阳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研究员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新农大重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大力推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分配等改革,分类建立了教师和自然科学研究2个系列7种类型的人才评价标准,实行职称评审业绩量化考核,建立预聘、直聘、竞聘相结合的多元化聘任制度,构建“学校—院所—人才团队”三级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体系,鼓励创收并允许净收入全部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进行分配,构建起正向激励和反向淘汰相结合的动态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四年的改革实践下,山西农业大学探索出大学和科研院所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和路径,正在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建支撑 优服务

黄花产业是大同市的富民主导产业,政府扶持、农民增收,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山西农业大学联合大同市共建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涉及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等7个一级学科共131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院,涵盖了原始创新人才、技术转移人才、技术转化人才,构筑了黄花产业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

随后,园艺学院的种质资源、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优势与高寒作物研究所的栽培管理、加工等应用研究优势注入黄花产业发展。山西农业大学通过人才链的健全,实现了与黄花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支撑起了山西黄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共建产业研究院,为深度契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农业科技与产业需求、为科研人员与乡土专家共解难题等搭起了多方积极联动、强势推动“特”“优”产业发展、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崭新平台,这一个通过农业科技与产业耦合促进山西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已成为山西农业大学改革后的崭新亮点。依托遍布全省的直属研究所,共建大同黄花、忻州杂粮、阳泉富硒等19个产业研究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合署改革以来,山西农业大学不断优化农业教育、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将技术服务对接产业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太谷区、临猗县共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针对地方生猪、蔬菜、果树三大主导产业,选派2名科技人员在太谷区、临猗县挂职副区(县)长,统筹协调学校农科教资源,遴选41名专家,整合23项科技成果,设立3大项目,先后支持先行县示范推广项目28项,有力地支撑了主导产业发展。

按照“对标要求、校地共建、产业引领、全面推进、久久为功”的建设思路,举全校之力、统筹校内外力量,选择霍州市冯南垣村等8个村,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学校通过“特”“优”产业项目示范撬动地方投入,探索形成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林康养科技示范等乡村振兴模式,发挥了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的“探路者”作用。

聚焦有机旱作农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十大工程,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农业提质增效、做大“特”“优”农产品、做优设施农业、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果—菌—肥”“513”草畜粮生态循环等36项技术模式,示范推广200余万亩,初步建立起山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山西农业大学主持制定的“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为山西省“晋”字牌“特”“优”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技术支撑。面向全省实施“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引领工程”,推广新品种284个、新技术100余项,有效解决了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组建30支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8万余人,有效服务山西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学校的研究技术和成果覆盖全省各地市,百万余名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2022年,山西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61%,科技成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016年,山西省提出在太谷全域建设山西农谷的战略。201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太谷建设“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如何服务晋中国家农高区成为山西农大深化产教融合的新课题。

在《关于推动“谷城院”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山西农业大学实施以“院办校”为主要形式的二级机构法人治理模式改革,赋予学院充分的自主权,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融合平台,在晋中国家农高区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的高新技术推广模式,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的推广应用。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等院所落地山西农谷办学。围绕“晋汾白猪”这一山西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转化,与金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太谷区政府合作,建设了“国家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产学研用实现高效协同。

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农业产业创新链条明显延伸,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支撑山西农业“特”“优”战略实施的能力明显提升。

一体化 新模式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服务三农的优势融为一体的同时,山西农业大学实现育人特色、科研特色、社会服务特色与山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探索建构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大北农集团在山西祁县开发区建有年产20万吨的智能化饲料加工厂,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建有母猪存栏1万头能力的现代化种猪场,累计投入近10亿元,取得很好效益。结合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战略,大北农集团将进一步加大玉米和高粱种业、食品、中药材、农产品电商等投资,未来5年计划投资百亿,成为山西最综合的农业企业之一。

“山西农业大学,位于太谷,象征着最大之谷、后稷之谷、农业之硅谷,合署后新的山西农业大学正展现出蓬勃生机,迈向国内一流农科院校的行列。”山西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大北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邵根伙博士说,大北农集团和山西农业大学的战略合作在全国校企合作上应该说是标志性的。未来十年,大北农将通过捐赠、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科研合作等方式,推动双方在社会声誉、影响力提升、师资引进、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实习就业、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成为产教融合发展的典范。

资源环境学院与山西金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课堂所学的“农业微生物学”“肥料工艺学”课程专业知识与企业肥料加工生产线实习实训相结合;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理论知识与基地小麦绿色优质生产技术相结合。通过生产实习,既强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锻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命科学学院基于多年来在陵川开展潞党参产业交流校地合作和科教融汇的经验,将陵川潞党参科教融汇耕读教育基地设置为潞党参生态栽培科教基地、潞党参炮制传承与精深加工科教基地、潞党参及中药康养文化科教基地三个单元。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广大学生立身于农业生产、倾心于农业文化教育。

合署改革以来,山西农业大学深化农科教、产学研融汇融通,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社会服务优势,构建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分别在大同、忻州、吕梁、晋中、长治、临汾、运城等市的直属研究所,建设了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

以“融”促发展,汇聚发展合力。学校和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乡村振兴局、太原海关等厅局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275名专家受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织实施“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项目。与自然资源厅共建双碳学院,选派学生到农业农村厅实习实践。深化校政合作关系,促进农科教资源的深度融合,共同汇聚了为全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产”拓维度,强化资源协同。学校将人力资源、学科建设、实验室、实验基地以及仪器设备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协同育人的驱动源。牵头建设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与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公司、神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外龙头企业共建农田建设产业学院、食用菌产业学院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与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建智慧农业学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农业基因组学未来技术学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对接,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以“学”把宽度,深化需求对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落实山西“特”“优”农业战略,牵头成立山西省新农科建设联盟和山西省新农科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新增智慧农业、兽医公共卫生等新型涉农专业9个。加强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明确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内容,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7门课程案例入选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典型案例。试点招收培养公费农科生,得到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着力打造“金专”“金课”,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以“研”掘深度,实化协同资源。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建设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达到170多个。合署改革以来,新增各类科研成果1583项,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励100项。聚焦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深化与管委会、神农集团的战略合作,在科研平台、基地、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功能农业研究院等9个农谷科研平台,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食用菌产业“三院一园区”、北方林果种苗研发中心,将条件成熟的学院、平台、园区分批落户晋中国家农高区,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山西农业大学充分发挥校院合署改革的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教师、科研人员等师资资源,结合原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实际,先后完成了600余名原省农科院研究人员的岗前培训及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目前已经有329名科研人员取得了教师资格证,500余名科研人员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耕读教育是山西农业大学打造多年的一个品牌。校内配备教师系统实施耕读讲堂系列专题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耕读社团、耕读书社等,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校外依托耕读教育基地科研人员,系统实施“耕读教育+实践指导”“基地项目+生产服务”,实现教育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建立了山西农业大学专职专业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系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西农业大学这所诞生于山西这片热土、长于山西这片热土、耕耘于山西这片热土的农科院校,必将从山西这片热土上走向世界,走向一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3/20231009/20231009_006/20231009_006_1.htm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